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速度和深度持续向前推进,中国正处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关键时点,新兴数字技术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助推的作用,已经越过了设问、推测和构想的阶段,正在生成通盘策划、战略规划、整体部署、局地先行、全国实施的现实图景。
数字政府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领域之一,引领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构建出数字治理生态,更是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当前,正逢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节点,数字政府建设的理论提炼和实践总结有利于引导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引入数字技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
2022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系统提出数字政府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数字政府建设的五大体系和发展目标。
2023年2月国务院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突出强调数字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这两份文件都强调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政府建设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整体性的数字生态治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关键先导和核心主导作用。
2023年6月,“2023第一届数字政府40人论坛”顺利举办,汇聚了政产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商共探我国数字政府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创新。本文即试图以述评的方式对现目前数字政府的发展给出概略性的介绍与交待。
数字政府的理论发展
中国各地生发出丰富多样的创新实践,数字时代的政府治理理论呼之欲出。对于当前数字政府理论体系构建与发展的探讨,与会学者主要聚焦于治理论、职能论、信息论、模型论、权责论等研究视域。
治理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治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互联成全生态的发展格局下,数字政府建设应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国家行政体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全球治理四个维度深入考量,并遵循“发展与安全并重”、“国内与国际同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三者并重发展”以及“共商共建共享”四个原则。
职能论聚焦对数字时代政府职能转变的角色、工具等重塑,全面构建数字政府宏观理论。当代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是深入探索政府作为元治理者的基本原则与能力建设、政府作为技术采纳主体的组织变革与工具创新,以及如何以包容性治理促进包容性发展。
信息论治理现代化要将制度、组织与技术结合,利用科技推动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因此,主要聚焦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协同两个问题。同时,信息也成为政府决策等环节的核心机制。如何汲取充分多维的信息、建立信息汲取的渠道、有效处理信息,成了数字政府理论体系发展的关键。
模型论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数据模型人职能为赋能数字政府提供可能。主要包括:辅助决策,助力快速收集分析数据,提升行政效率;优化业务流程、促进公众参与、提升治理质量。
权责论数据部门和业务部门对数据全责要有清晰的厘定与适配的协同。首先,在一级政府部门间,数据部门应为业务部门提供共性数据资源整合归集的基础底座;其次,在跨层级政府间,上下级政府应构建适配的机制,明确各层级数据主责部门;再次,在垂直部门与地方部门间,激励共享数据,最后取得“回流”数据。
数字政府的职能转变
数字化转型对政府职能产生了深远影响,重新定义了政府的角色和职责,推动政府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数据驱动的服务型政府模式。
目前数字政府建设中纵向间政府职责配置呈现从“条块分散”到“同构分责”的转换,地方数字政府应定制权责清单和时序路线图,形成“分类确权”的纵向政府职责体系。
数字时代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表现为数字技术支持、组织机构变革以及数字领导力的培养。其中,组织机构变革保障数字技术得以采纳,数字技术应用催生组织机构变革,而数字领导力是保障前两者实现的能力因素。
与此同时,数字时代政府职能转变也面临着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数字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提高了政府的回应性和透明性,保障和提升了公民的信息权利。但也要考虑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等问题。另外,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应符合政府自身改革要求,坚持求真务实,解决机构自身堵点难点问题。
数字政府的模式创新
在中央顶层设计指引下,各地政府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之路,形成了相互借鉴、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将数字技术嵌入治理过程,我国已涌现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创新模式和应用。
(1)技术增强组织协同运行。一是街道内设机构的协调和协同化;而是内部机构围绕民众诉求形成管理流程再造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三是加强组织内外部“跨部门”协同。
(2)技术推动政社互动。一是以解决属地公共治理问题为撬动,围绕民众诉求的解决方案,采取了多项主动性的治理行动;二是街道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走访居民,分类应多不同诉求;三是政府、民众、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协商共治;四是以数字技术作为平台,与民众协力完成相关的公共治理任务,形成共同生产关系。
(3)技术优化治理方法。一是信息化工作的拓展;二是诉求办理过程的工作法创新;三是与原有系统的联动或衔接。
(4)技术促进公职人员思维变革。一是做实基层政府治理的根基;二是建立问题意识,激发前瞻力和主动性;三是增强基层政府在竞争中的相互学习,借鉴其他街道经验,推动政策扩散。
目前,数字政府平台模式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基于宣传部门的“融媒体建设”,二是基于电子政务的行政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基于社会治理的管理平台建设。上海“一网统管”和鄂尔多斯“多多评”平台即属于第三类模式。强调以事件处置为中心,通过政府内部的流程再造提升政府回应民众诉求的能力。
数字政府的场景应用与未来发展
数字政府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各个场景应用是数字化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变革的真实写照,展现了政府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场景化治理。
对于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技术有三个主要特征和优势:一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识别社会经济数学,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信息支撑;而是利用大数据传递公共服务,可以降低居民与政府互动过程中的行政负担;三是大数据技术为多元社会主体的协同治理提供了技术平台。我们应打造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有效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在数字平台建设问题上,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是打通数据,推动数据和信息通过数字平台实现汇聚融合,而数字政府统一大平台的建设路径包括两个维度和三种模式。其中,两个维度包括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前者主要考虑行业一条线,以实现数据在行业内完全打通;后者主要考虑省域一张网,以实现数据在省域范围内打通,各省市通过向国家数据库申请数据实现流通。三种模式主要包括“集中管控”模式、“通盘合一”模式和“汇而不限”模式,且不同模式适用于不同行业。
鉴于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现有的丰硕成果,众多学者对其未来发展高度期待,提出应在顶层设计、技术赋能、生态协同、安全保障等关键点持续发力,构建出整体性、协同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数字治理生态。一是健全制度是顶层设计;二是深化技术赋能作用,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政府治理领域的应用推广;三是构建数字治理生态,搭建政府、科技企业等多主体协同的网络生态关系,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合作共赢互补格局。
因篇幅有限,本文有部分删减。
内容来源:[1]门钰璐,严宇,赵娟等.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研究热点述评——“2023第一届数字政府40人论坛”概览[J].公共管理学报,2023,20(03):155-163+176.DOI:10.16149/j.cnki.23-1523.2023.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