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咸安区借助县域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域扩面的东风,积极探索数字化治理新路径,通过将中国联通鄂东南智云数据中心、水库监控等基础设施纳入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成功在马桥镇落地暑期防溺水数字应用场景,构建起"智能监控+AI分析+精准预警"的闭环管理体系,为基层社会治理降本增效提供新范式。
一、技术融合破解治理难题防溺水系统实现"零成本"扩能
咸安区创新复用现有数字基础设施资源,将辖区水库视频监控流接入中国联通鄂东南智云数据中心,通过部署AI行为识别算法,对溺水高风险区域实施24小时智能监测。当系统识别到人员进入危险水域、长时间滞留等异常行为时,立即向属地防溺水管理专员推送实时告警信息,形成"发现-研判-处置"的全链条响应机制。
过去需要专人巡查的水库,现在通过AI系统就能实现全天候监管。该模式无需新增硬件投入,仅通过算力调度和算法优化,即实现治理效能指数级提升。据测算,单库年管理成本降低超80%,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二、智云中心算力筑基30余种AI场景全域覆盖
咸安区“数公基”平台作为区域数字底座的核心载体,结合联通鄂东南云超算中心已孵化的电动车进电梯识别、明厨亮灶监管、明火烟雾检测等30余种AI算法,形成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多领域的算法矩阵。其中,防溺水预警系统准确率达95%以上,暑期试点期间成功阻止多起危险行为,获家长群体广泛好评。
联合辖区运营商构建辖区'算法超市',基层单位可根据需求自由调用算力资源。通过CIM平台实现基础设施"一图统管",未来将拓展至地质灾害预警、独居老人看护等场景,持续释放数字基建乘数效应。
三、从"人防"到"技防"数字治理咸安模式初显
此次实践标志着咸宁市在湖北省市域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验收后,咸安区率先在县级全域扩面过程中取得的又一阶段性成果。通过整合"云、网、端"资源,该区已形成"1个数据中心+N个应用场景"的治理架构,在降低行政成本的同时,推动事件处置效率提升60%以上。
下一步,咸安区将深化与市水利、应急等部门的数据互通,计划年内将AI防溺水系统覆盖至全区重点水域,并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社会共享"的可持续模式,为数字湖北建设提供基层创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