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主流的数字化转型概念大多数围绕大型传统企业来探讨,主要原因在于大型企业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财务能力,具有更强的组织基础保障和试错成本接受程度。
相比而言,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显得十分空洞了,很难有拿得出手的方法、模型,乃至案例。数字化转型不是从0到1,甚至也不是从1到10,而是从10到100,一千,一万...
中小企业,似乎难以和数字化转型这个概念非常地贴切、契合。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中小企业经济基础薄弱,财务预算难以支撑大量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二是中小企业业务流程不成熟,而“流程”恰恰是数字化的核心,流程定不下来,那么数字化的业务形态也同样无法确定;
三是数据资源不充分,数据量少导致数字化的预期成果不显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的概念在提出之后,并非只是针对大型企业而言,是面向全行业、全赛道、全企业主体的。中小企业有门槛,会困惑,并不代表与“数字化”完全无缘。
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更显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复杂性的问题,提高管理能力,降低因规模化产生的管理成本、运营成本。
因此,很多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十分关注数据管理、数据架构、数据标准化与合规方面的方法论以及相应的管理创新实践。
中小企业的数据资源并没有那么充沛庞大,也难以在自有的数据资源基础上展开太多的创新。
对于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创新实践,则要绕过“数据管理”这个门槛,直接到“用”的环节去思考出路。
当前,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方法论并不成熟,经调研,也缺少相关的教材和相对标准化的产业实践范式。如果硬是要总结一下的话,主要还是从“工具化”的视角出发,用全成熟或者半成熟的技术手段,直接为业务赋能。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渠道整合。线下渠道往线上做,线上渠道渗透到线下,建立更多触及用户的外部链接,比如自媒体平台、建立在微信生态上的小程序应用等。
SaaS订阅。偏中型的企业会采用SaaS,以及一些SaaS兼运营托管的业务,快速整合大企业或者行业服务商的成熟解决方案。
通用商业套件。中小企业的办公管理工具,例如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等,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建立成熟的管理模式。
AI代理。最近比较流行的AIGC技术,帮助企业进行内容运营,提高营销能力,包括纯文字的以及基于数字人直播的多种丰富形式。
RPA机器人或低代码。面向流程的内部低成本创新应用,前者用于流程整合,后者用于流程监控。
智能硬件。一些具有传感能力的轻量级智能硬件,可以提高流程效率,加强对工作环境状态的监测,比如智能手环、智能头盔,只要确定使用场景需求,可以快速改善业务能力。
从上可见,中小企业更多是利用已有的成熟数字化工具进行单点的业务改造,对内部数据资源的依赖性不高。
尽管如此,中小企业仍然要注重数据资源的积累和早期数据架构的设计,为自身“规模化”之后的深度数字化转型实践,提前做好素材方面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