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赋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

时间:2022-09-19
来源:学习强国

大数据是对信息有效利用、优化重组、智能分析的技术集合体,具备规模效应、海量信息、动态变化等特征。其分析、筛选、提炼信息功能将持续赋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转化衔接过程,即加工完善碎片化、分散性信息,建立信息共享、挖掘、互通的全链条模式,彻底打通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社会组织、扶贫干部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战略平稳转化、有序衔接;以大数据技术赋能脱贫攻坚收官实践,扎实推进“强富美”的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稳步前行。

一、大数据赋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优势价值

(一)切实促进观念转变,为两大战略衔接提供动态性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平台支撑

既定脱贫攻坚任务虽已完成,但要实现从脱贫到振兴的有效衔接、完美契合,有诸多难题仍亟须攻克。为此,要在五年过渡期中更顺畅地衔接,巩固现有脱贫攻坚成果是关键,构建兼具动态化、可衡量、精准化、可追溯于一体的大数据动态监测平台十分必要。这一平台主要对脱贫攻坚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实现部门与用户快速回应互联。大数据赋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探索持续推进,比如,浙江的“浙里办”APP将“一键即达”“一单即联”“一点即上”及“一查即明”等功能聚集,促进精准监管、动态化跟踪全程落实。可见,大数据赋能战略转化以及有效衔接,对新观念重塑,最大限度地整合、优化机制,实现人员、政策等衔接,形成赋能合力等方面作用明显。

(二)嵌入政府治理新理念,为两大战略衔接形成工作协同的合力模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以“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为核心打造良好数据生态,政府治理从粗线条的行政管理转向数字化的精细治理方式。协商、参与、精准价值等逐渐嵌入是未来政府治理的重要趋势。脱贫攻坚实践中暴露的主管部门与行业部门配合度不高、垂直管理体制机制不畅、职责不清、工作指标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欠缺以及工作创新性、主动性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为五年过渡期目标的完成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嵌入政府数字治理新理念,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平台、开发小程序,可以实现两大战略衔接在政策、机制、人员、领域上的类别化、清单化、流程化,将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各部门掌握的资源予以整合,实现数据互通及必要监管,开启两大战略衔接的新空间、新渠道。

(三)践行“数据跑腿”理念,为两大战略衔接减轻人员负担规避主观干预

打赢脱贫攻坚战,除制定针对性政策、形成工作机制、投入专项资金外,人是最关键因素。脱贫攻坚实践中,填写表格、数据上传等事项占用了扶贫干部大量精力,重复性填报、人工信息核实、新标准出台再核实等内容也严重制约了扶贫干部工作效率的提升,部分地区扶贫数据造假等主观干预也削减了政策的积极导向。这五年过渡期任务重、责任大、涉及广,高素质、专业化的衔接人才队伍则十分关键。鉴于扶贫岗位编制既定、人员力量不足等情况,亟须加速大数据嵌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进程,构建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模式,践行“数据跑腿”理念,减少人员负担、避免主观干预,确保两大战略顺利衔接。

二、大数据赋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瓶颈制约

(一)观念短板:顶层设计与实践监督双重欠缺,羁绊大数据赋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进程

进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磨合衔接阶段,必须明确脱贫攻坚的标准、重点、范畴既与乡村振兴有重大差别,同时又是其取得成效的必要保障。顶层设计不健全,实践监督不全面,导致大数据融入两大战略衔接实践受制于思想观念阻碍。其突出表现为:不愿接触、学习甚至抵触新事物,不愿离开“熟悉区域”而停留在所谓的“安全区域”;不习惯、不适应与大数据赋能两大战略衔接相关或衍生的新观念。另外,大数据赋能两大战略有效衔接实践,还存在顶层相关设计的支撑力量单薄问题,严重制约赋能进程推进以及效果呈现。其主要表现为:未形成体系化的政策群规范两大战略衔接指标,未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形成配套性、分解性实施方案,主管部门乡村振兴局尚未形成完备层级建制等。总之,在将国家宏观政策转化为基层实际指导过程中,系统性、整体性、方向性明晰度不够,未能对大数据思维扎根不同层级实践提供必要支持。

(二)保障短板:空间规划与基建布局相对滞后,制约大数据赋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成效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必须依据国家整体空间和区域布局统筹考量。“两大战略”衔接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正处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重新构建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区域间优劣互补的战略衔接期。但支撑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完善的基础设施——新基建建设空间与布局尚不明晰,这不利于明确划定农业功能区及其新基建设施建设等,导致农业功能区职能细化、农产品种类化以及标准建设规范化上短板凸显,不同类别的农业大数据采集难、搜集慢、更新不及时等现实问题接连出现,全环节、全领域及全过程大数据嵌入模式建设滞后,增加了两大战略的衔接融合难度,不利于成效显现。

(三)运行短板:专业平台系统化建设不佳及技术人员短缺,削减大数据赋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价值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转化中必然产生海量数据。对数据进行筛选、分类、共享、利用并转化,是两大战略衔接的重大动力。实现两大战略衔接,除资金、政策等硬件保障外,专业平台与技术人才支撑也不可或缺。现阶段,建成并运行的专业平台主要有脱贫攻坚基础数据搜集平台、农产品质量检测平台、病虫害防控平台、各行业部门自建平台以及电商销售农产品平台,平台建设系统性、协同性不够。这与“国内农产品大数据、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刚起步,大数据的采集需要过程,其价值还有待挖掘”关系密切。同时,保障两大战略衔接的技术人员短缺情况也较为突出,由于部分地区技术人员短板及人才吸附能力下降,原有成型平台逐渐萎缩甚至停用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平台和技术人员保障不力,无疑将削减大数据对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赋能现实价值。

(四)规范短板:指标体系尚未制定及工作机制不健全,阻碍大数据赋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顺畅有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的数字化发展战略,拓展了大数据在贫困治理、乡村治理、生态治理等领域的应用空间。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转化跨越涉及领域之多、任务之重为大数据赋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数据深入挖掘、整合信息,可以为乡村贫困治理向综合短板治理提供技术保障。从现有政策支撑来看,衡量两大战略衔接基本成效的指标体系尚未制定,脱贫攻坚部门与相关行业部门工作机制衔接仍不顺畅,工作规范性不足、部门间协调不够等问题凸显。指标体系尚未制定及工作机制不健全,制约大数据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赋能效果,不利于实现顺畅有序以及高效持续的良好状态。

三、大数据赋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对策举措

(一)观念革新:嵌入大数据思维,以观念赋能引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将大数据思维嵌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顶层设计,激发两大战略衔接新活力。首先,在战略衔接过渡期的顶层设计中嵌入大数据思维。出台支撑顶层设计的相关政策文件,包括五年过渡期重点任务指标完成方案、重要机制建设方案、绩效考核方案、选人用人方案等。其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顶层设计中嵌入大数据思维。建设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动态帮扶机制、责任监管机制等。再次,在全面乡村振兴各领域的顶层设计中嵌入大数据思维。依托数据分析、行业趋势预测,摸清两大领域衔接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乡村“五位一体”振兴提供研判支撑。

将大数据思维嵌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监督体系,保障要素向农业农村倾斜。首先,在扶贫资金监管中嵌入大数据思维,构建全国性归口监管跟踪平台,监管扶贫资金使用收益等,保障资金合规、合理使用。其次,建立产业振兴专项资金监管平台。针对信用良好、产品过硬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致富带头人来发放专项资金,并针对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农产品全产业链深加工等资金缺口的扶持建立监管体系。

将大数据思维嵌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共享体系,激发治理效能逐渐显现。首先,将大数据思维嵌入两大战略政策经验衔接中,进一步验证政策价值。将脱贫攻坚政策涉及领域、惠及群体等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成信息资产,分析政策利弊、成效和群众满意度,为精准制定乡村振兴政策提供决策和经验支撑,形成两大战略衔接的政策共享体。其次,将大数据思维嵌入两大战略工作机制衔接中,进一步激发工作效能。通过建立贫困户收益情况动态退出核准库、乡村基层治理创新模式数据库以及乡村生态治理监管数据库,促进工作机制衔接,既给示范模式,又给发展思路。

(二)夯实保障:遵循规划先行、功能区分原则,加快大数据赋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尽快出台保障农业农村基本产业、特色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的规划,为数据赋能做支撑。首先,建立归口性强、系统程度高兼顾乡村振兴的国土空间规划。要摒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思维,合理划定农业功能区,为归类挖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衔接及后续数据价值指明方向。其次,结合大数据发展趋势,构建支撑性专业类别规划体系。脱贫攻坚涉及范围虽逐渐缩减,但与乡村振兴衔接紧密的专业类别支撑性体系尚未完善。因此,要在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农村电商以及新兴农业等类别领域提前布局大数据发展空间。

出台“一村一品”及“一镇一品”数据赋能示范规划,促进大数据与两大战略衔接实质性推进。首先,依托“一村一品”及“一镇一品”分析、制定差异化农产品发展规划,确定数据赋能侧重点。通过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清晰展示赋能过程增强验证性和示范性。其次,深入挖掘“一村一品”及“一镇一品”的差异对比,提升特色优质农产品的数据赋能成效。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建立全国性的特色农产品名录,严格特色农产品核定标准,推动更优质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提升附加价值。

出台与数据赋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配套的新基建布局规划。首先,出台“新基建”布局实施细则及规划建议。坚持智慧项目引领、重点点位建设、便利群众需要为基本,推动新基建布局及规划。其次,探索保障新基建建设的资金统筹、专项管理、跟踪使用、社会资本融入等新机制。通过新机制保障新基建建设一致性、接口一致性、应用一致性。

(三)聚合力量:健全体制机制,聚合要素资源,优化大数据赋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建立数据赋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专业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要素。首先,确定专业平台的主管配合部门、基本职能以及管理权责。建设专业平台是做好过渡期衔接数据赋能,进一步细化分解过渡期任务的侧重点。其次,确定平台动态监测的重点人群、重点指标以及预警档次。规定大数据赋能重点侧重领域,积极发挥信息采集、筛选、研判、预测等功能缩小差距。再次,留有拓展平台功能空间,开发多维度板块。大数据嵌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实践,重点要在实践中考量农业信息、人口信息、民政信息、公安信息、政策信息等。

建立各部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协作归口信息平台。首先,各部门让出部分权限,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关数据归口到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信息,提升数据赋能空间、拓展相关领域。其次,以数字城市以及政府工程项目规格,建立归口信息平台管理机制。进一步梳理农业农村领域的主管部门职责,成立归口信息管理技术中心,对数据信息归口事项进行管理沟通协调。

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培育及协作共赢机制。首先,培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数据技术人员梯队。通过与专业化培训机构合作,进行阶段性更新和滚动性培训,逐渐实现乡村振兴局系统内人员技术大数据能力提升的目标。其次,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数据技术人才培育计划。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派遣技术人员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逐渐培养出精通大数据业务的人才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力量支持。再次,通过政府战略协定方式,对数据人才与业务提升双向目标予以打包定制。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进行专业数据挖掘分析,可以探索政府牵头—业务打包—企业进驻—常态沟通模式,推动数据赋能与实际业务衔接。

(四)规范建设:制定标准化指标体系,打通大数据赋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梗阻环节

制定利于衡量大数据赋能衔接实效的指标体系。首先,围绕战略衔接方向制定宏观性指标体系。宏观性指标体系涉及贫困治理、乡村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等领域,主要回答要达到什么目标、分几个阶段达到目标以及目标间如何衔接等问题,以确保数据赋能不偏离方向。其次,围绕战略衔接领域制定中观性指标体系。中观性指标涉及政策、人员、机制、资金投入到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重点衔接领域,借助大数据进行模块分类,依托精准采集形成月度、季度、年度等衡量指标数据。再次,围绕细化领域制定微观性指标体系。通过分解不同人群任务承担情况,监测贫困户收入指标、动态返贫指标,细化过渡期及乡村全面振兴时期指标,明晰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形成“数据跑腿”、人员精力充沛、工作热情提升良好局面。

构建利于大数据赋能衔接实效的工作机制。首先,构建协同工作小组。避免各部门协作不佳以及工作条理化不清,由乡村振兴局一把手任主要负责人,民政等相关行业部门领导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在机制框架内开展工作协作。其次,建立月度会议制度。按月度为节点,由主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政府领导主持会议,采用汇报、交流、督导、考察等形式对于各行业部门推动两大战略衔接以及数据赋能、信息化建设、多维度协同等方面进行综合研判。再次,构建省、市、县三级定期专报机制。将各地数据赋能两大战略的不同实践形成专报,梳理亮点、问题、对策,进行成果共享。

大数据赋能与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转化的融合,是推进数字中国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战略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不可或缺的重大动力,对于战略之间相互衔接、补充、转化提供了实践创新的空间和范畴。依托建立健全相关长效机制,激发大数据赋能多维度、广视角的辐射价值,才能重塑自觉化观念,以新发展理念引导新实践,必能探索出中国特色数据赋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道路,为促进新时代“三农”问题解决,助力乡村振兴予以数字赋能新支撑,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