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供应链的发展与稳定,是振兴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供应链金融在产业和金融间搭起桥梁,连接着核心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数以千万计的小微企业,依托核心企业信用背书,提高链上小微企业的金融资源可获得性,缓解了全链条资金和生存发展压力。
在经济不断发展、融资渗透率提高以及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各种供应链交易和业务的增长促使资产持续增长。数据显示,我国供应链资产余额从2015年的55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73万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百万亿元。
在数字经济的大势下,金融赋能供应链的政策导向、细分产业的金融需求和发展战略不断升级。供应链金融从线下到线上,从传统信用到数字信用,极大拓宽了服务边界,新的营销模式、风控模式、运营模式正在不断涌现。
具体而言,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困扰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导力偏弱、操作成本和风险成本偏高、客户触达偏窄等诸多难题进一步改善。日益强大的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让供应链金融在服务去中心、实时、定制、小额的业务模式时,越来越得心应手,不断提升对链上企业交易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流”信息的整合分析能力,依托数字增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实体经济与产业数字化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展,持续为链上小微企业“输血造血”,银行业要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力度,提升业务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推动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模式不断创新升级。
区块链技术中的分布式账本、加密、智能合约等技术,可以在供应链金融的日常融资场景中自动完成资金支付、清算和财务对账,提高业务运转效率,降低人为操作带来的潜在风险与损失。这能有效破解供应链金融多方合作的困境,为参与各方创造更多场景并建立信任环境。
这样一来,银行业等持牌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仓储及物流企业、平台科技公司就可以更好地聚焦主业,立足于各自专业优势和市场定位,加强共享与合作,深化信息协同效应和科技赋能,协同赋能、开放共享,共同营造公平有序、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让各要素流动更为充分,延长供应链金融价值链,为链上企业和产业发展创造更大价值。
大数据技术则大大拓宽了供应链金融的视野,不仅拓宽了其所关注和使用的信息维度,还极大地提升了可用数据量级,降低了供应链金融业务成本。在多维、动态、海量信息的基础上,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学习分析、筛选整理数据,多方挖掘数据所代表的具体含义,能够提升客户画像能力,实现精准营销和智能风控。与此同时,通过引入客户行为数据,将其与银行资金信息、物流数据相结合,得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景视图,可以大大提高银行的客户筛选、精准营销能力,提升智能风控决策水平。
应该认识到,数据为构建和提升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比传统的主体信用与交易信用,基于数字信用的大数据风控体系,能够有效突破困扰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两大难题。一方面,它能依托多维数据以及更精准的债项评级,脱离核心企业确权,从而实现上下游的延伸和下沉,弱化对核心企业信用的绝对依赖;另一方面,它能基于多维数据的模型,借助开放银行模式,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和服务平台实时直连,更加紧密地嵌入各类供应链场景中,实时获取数据、实时评估信用,实时提供融资服务,提升供应链融资效率,从而打造实时、准确、智能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在数据价值日趋凸显的趋势下,物联网技术在数据获取及互联互通、资产连接管理、与其他技术融合发展与应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价值也越来越突出。通过传感技术、导航技术、定位技术等方式,物联网可以帮助供应链金融在仓储和货运环节实现线上化、可视化,控制和动态管理交易过程,提高终端交易的真实性,打通资金融通、资源需求,实现物流与信息系统的高度融合,形成整个产业链的真实交易数据和信息共享。
与此同时,运用和开放物联网技术,构建跨行业应用的产业互联操作平台,并通过面向农牧业、物流行业、汽车行业、新能源行业等主要产业供应链的小微企业部署物联网监测设备,银行能有效获取产业物理资源的数量、物理状态、价值信息等数据,并对之进行监控,辨认产业中物理资源的权属及其动态变化情况,还原小微企业真实经营情况,形成对其经营类资产的数字化感知和全面洞察能力,从而实现对小微企业经营类、抵押类资产验真、资产上链和资产的追踪与监控等,有效提升对链上小微企业的金融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