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路径与产业实践探索

时间:2023-10-09
作者: 于君、王洋

本文阐述了数字经济的社会价值体系,论述了数字经济下的产业链图谱认识与使用,探讨了数字经济下的企业与行业数字化转型方法,分析了数字经济类园区赋能数字经济发展,最后讨论了基于“双链制”模式下的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链高质量培育。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耕时代、工业革命、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四个主要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生产要素也由劳动、土地、技术、资本逐步过渡到了知识、管理、数据。从生产要素的变迁和融合视角来看,数字经济不是替代传统经济,而是进一步提高了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占GDP比重提升至41.5%。

一、数字经济的社会价值体系

1.数字经济的“内化”价值

数字经济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体现出了绿色减碳经济特点。数字经济将原来受到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交通道路等条件因素制约的地区,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供给信息,精准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特别是在特色农产品销售、特色旅游服务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进一步加快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体现出了共同富裕的经济特点。数字经济通过降低创新研发壁垒、赋能传统生产模式,进一步降低了人员成本并提升了生产效率,通过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异地沟通成本进一步增强了交易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开拓了合作伙伴边界,体现出了效率变革的经济特点。数字经济在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方面满足了产业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智能设计制造和灵活响应服务能力,体现出了需求定制经济特点。

数字经济的投资回报率曲线具有“前期低于期望回报曲线,后期高于期望回报曲线”的S形变速特征,体现出了过程提质经济特点。数据要素可以通过提升其他价值要素的使用深度和流转频次,降低其他生产要素资源市场配置不充分所带来的物理消耗和价值损耗,体现出了乘数倍增的经济特点。数字经济更关注交易规则、数据流动、技术标准、项目合作等产业经济相关活动,以实现数字经济高效和顺畅地跨地区运行,体现出了开放协作的经济特点。

2.数字经济的“外化”价值

根据不同产业对于生产要素的依赖和需求的比重差异,对各类产业大致可以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资金)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四大类。

在资源密集型产业领域,其主要涵盖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采掘业等行业。数字技术通过根部精准滴灌、无人机巡山护林、牲畜状态感知、水质流速监测、挖掘设备运维分析、资源品质在线检测等行业智能应用进一步提升资源开发效率和资源转化水平。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其主要涵盖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数字技术通过机械化辅助加工、智能化辅助设计、平台化辅助销售、数据化辅助推广等行业智能应用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工作效率,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同时促进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升。

在资本(资金)密集型产业领域,其主要涵盖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数字技术通过大型装备在线监测、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操作装配培训、智能机械臂自动组装测试、故障智能预测和在线诊断等行业智能应用进一步强化装备智能化水平和运营管理能力。

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其主要涵盖电子芯片、航空航天、高性能计算等技术知识和价值创新较高的行业。通过高性能行业仿真、行业级知识图谱构建、在线化专家服务、实时化服务监管、平台化设备共享等行业智能应用进一步加速知识跨域流动和科研成果转化,以高质量、专业化的知识(技术)服务来提升相关类型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数字经济下的产业链图谱认识与使用

1.产业链图谱的理解与误解

产业链图谱是通过图像集合的方式来直观表现出产业中各个环节的逻辑关系,基于这些逻辑关系来进一步分析出区域产业中的关键环节、优势环节、薄弱环节等信息。产业链图谱形成了类似知识图谱的产业链组织结构可视化效果。

产业链图谱是生产要素的连接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出了特定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生产与供给关系,既有依存共生,又有相互作用影响。产业链图谱框架中的各个环节领域中,可向下延伸获得该环节中的龙头企业及其主要产品和服务。产业链图谱并不等同于技术图谱,技术图谱是描述特定技术领域内的技术方法种类、重要程度、成熟程度和未来趋势。产业链图谱并不是静态化图谱,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分工细化、行业需求深化、企业业务延伸等因素均会引起产业链图谱局部的价值倍增和发展机遇。不同机构对于产业链图谱的结构层次和上下游关系大致相似,但产业链环节一般不尽相同,这种情况说明了各机构对于产业链的认识深度和颗粒度选取有所差异,而不是对错问题。通过产业链图谱的变化可以分析获得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律特征,以实现区域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政策动态化、体系化调整。

2.产业链图谱的“看法”与“用法”

产业链图谱横向视角,主要是通过连接关系来分析链条的连接强度和连接韧性,是否存在依赖与替代、合作与束缚的关联关系,明确链条各环节的质量水平,结合地理位置属性可以评估产业集群情况,为建链、延链、补链、固链、强链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避免产品同质化、结构低端化、技术空心化的盲目性产业链招商。通过考量产业链图谱的各环节节点数量、边数、网络密度(紧凑度)、传递系数(传递性)等参数实现对产业链生态稳定性和风险性预判,为产业培育壮大、提质升级、风险管理和有效处置提供了科学路径。

产业链图谱纵向视角,主要是洞悉本环节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避免跨越式创新导致的同质替代或者价值颠覆。要客观准确分析各个环节的发展质量,深入环节企业竞争内核,避免重视产能而忽视产量、重视营收而忽视利润、重视纳税产出而忽视研发投入等浅层质量,防止产业链图谱环节看着“多而胖”而用着“虚且弱”。

三、数字经济下的企业与行业数字化转型

1.数字化转型多维度价值分析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各类组织高质量发展投资重点领域。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全球对于数字化转型投资的复合速度增长为每年17.1%,全球数字化转型投资2023年预计将达到2.3万亿美元。

从宏观来看,数字化转型为经济和社会资源实现了最优化的信息感知与传递,降低了数据资源转化信息价值的成本,为社会经济的绿色减碳、共同富裕、效率变革、过程提质、开放协作提供了核心驱动力。

从中观来看,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组织(主体)都处于内外部不确定因素所构成的环境中,而数字化转型可以协助组织以有效、便捷的方式获得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变化风险,进而降低不确定变化下所带来的风险,同时获得不确定变化下所蕴藏的机遇。

从微观来看,数字化转型加速了组织的资源要素的配置创新,提高了组织内外部协同效率,降低了组织运营和系统运维的成本,同时有效发掘了业务机会并且降低了内外部风险影响,最终实现将数字化资源重构向数字化价值增长的蜕变。

社会发展是一个调整和变化的过程,因此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对现有经济运行的调优过程,而不是从零开始的调试结果。数字化转型的变化频次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越发地频繁,但数字化转型的经验规律将会是一个缓慢蜕变的过程。

2.数字化转型的自身发展升级

组织(企业)数字化转型各阶段实质上体现出了该组织在感知能力、获取能力、转化能力和整合能力下的动态适应能力。根据组织(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化动态适应能力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数字化转型1.0、数字化转型2.0和数字化转型3.0三个阶段。

数字化转型各阶段反映出了组织对于企业、行业、产业的视角范围和部门、整体、体系的认知层次,同时也体现出了理解和驾驭数字技术能力以及匹配和释放数字技术效果的水平。组织(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和扩张期)来充分考虑资源成本与质量效益的平衡关系,实现数字化创新“赋能”而非数字化创新“负担”。

首席数据官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3年3月,普华永道发布的《首席数据官:发挥数据价值,引领创新转型》显示,首席数据官对于企业的财务业绩具有积极效果,27%的领先企业已聘用首席数据官,首席数据官在受监管行业和技术主导型市场得到了高度认可。

3.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与理解力

企业发展策略的选择是内外部环境因素的综合响应。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产业政策、发展周期)决定了行业供需关系,行业结构又进一步决定了企业战略选择,短期、中期、长期战略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和组织行为,数字化转型选择亦是如此。

从技术承载来看,摩尔定律使得电子产品的性价比不断提升,全球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持续增强。从数据增长来看,移动互联网加速了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等网络世界的快速普及和高度繁荣,同时也推动了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从分析能力来看,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数学方法与计算能力的有效融合加速了分析工具的普及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从行业竞争来看,移动互联网降低了创业的门槛,但同时提高了盈利的难度,定制产品、精准获客、差异服务等业务竞争也激发了市场的供给需求。传统产业企业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或主动引领或被动跟随,在“数据暴雨”之下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个人可以免于雨水的浸润。

在数字经济模式下,数据资产表成为了企业的“第四张资产报表”,其反映了企业的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和价值化的能力。企业在数据资产视角下更加注重三大“数字化”发展战略,即:构建数据战略和再造组织思维的“数字化框架”战略,实现内部流程优化和用户体验升级的“数字化业务”战略,推动技术赋能业务和案例赋能行业的“数字化能力”战略。“管理、平台、应用、服务”四位一体实现了平台能力支撑保障管理能力,平台能力推动提升应用能力,应用能力激发行业服务能力,服务能力释放数据资源能力。

企业在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阶段,通常会出现由于缺乏明确目标路径的“不想转”、由于缺少数字化人才储备的“不会转”、由于权衡生存和发展成本的“不能转”、由于效益风险不可控的“不敢转”、由于工作内容阶段性增加的“不愿转”等一系列情况。因此,数字化转型既要解决思想认知问题,也要构建能力信心支撑。

从企业视角来看,数字化转型既要立竿见影,又要旷日持久;不只是系统平台,而是组织变革。企业数字化转型不能全依赖外部机构实现,多是内部生根发芽,同时数据安全不是可有可无。

从行业视角来看,行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局部有效性并不能带来全局有效性,但是核心局部的有效性可以拉动全局数字化转型的进程。行业数字化转型不只是企业业务系统数字化,最终将是行业性生态化组织升级。

1.png

四、数字经济类园区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如果说产业是一座现代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那么产业园就是加速这台发动机高效运转的燃油催化剂,产业园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类产业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产业园,它既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策源地,也应该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地。数字经济类产业园应该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好的应用实践“样板房”和全产业链“发动机”。

相较于数字经济类产业园的规划建设而言,产业园的日常运营显得更为重要。数字经济类产业园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相关企业发展的载体和土壤,只有持续施肥(运营投入)、调整光照(产业引导)、除草扶苗(优胜劣汰)、育种试验(创新服务)才能保持产业园的创新活力,才能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发动机。因此,在产业园应用过程中要尽量规避重单项规划轻协同落地、重资金投入轻项目运营、重项目落地轻项目服务、重规模效应轻产业效益、重外引增量轻既有存量、重产业链齐整轻产业点质量、重产业园区规划轻产城一体融合等发展中常见问题。

数字经济各级创新生态系统(国家、区域、产业、企业)中的每个参与主体都拥有自己的位置(生态位),由于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网络化、多元化、动态式的“生态组织”,各主体功能和位置的变化都会引发整个系统的局部或全局适应性调整。因此,数字经济的各类主体需要在发展中形成符合自身阶段和未来方向的培育路径与发展模式。

各类主体要树立创新文化并形成数字化转型普遍认同,持续完善创新发展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价值流动作用,通过丰富资源获取渠道实现合作创新成本的有效降低。在培育细分领域的隐形潜力企业的基础上,发挥创新中介机构价值作用,实现创新小生境、行业创新群落、产业创新生态之间的资源交换流、信息交互流和价值传递流高效运行。

五、“双链制”加速产业链高质量培育

2017年湖南长沙政策文件首次提出“链长”,2019年浙江省率先在全省推广“链长制”。截至目前,31省(区、市)在发展规划或工作报告中提及开展产业链“链长制”发展模式。山西通过支持链长制和专业镇发展,进一步促进市场主体集聚发展。“链长制”成为了加速产业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机制。

1.“双链制”的内涵理解

与实施边界

“双链制”是政府“链长”和企业“链主”的“双主角”产业链条培育模式,是依托产业链培育政府和核心企业共同构建、延伸、补充、巩固、提升产业链的技术研发能力、服务供给能力和售后保障能力。其中,链主的本质不仅是在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企业,同时也是对产业链资源配置力和应用影响力的推动者。

在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链“双链制”模式中要注意“八个避免”,即:避免全域化全产业覆盖而导致产业资源的“大水漫灌”;避免主导产业盲目性“推倒重来”而新兴产业冲动性“另起炉灶”;避免误将“战术性短期任务”作为了“战略性长远目标”;避免超越“服务型政府”的边界而形成“全能型政府”;避免急于“成链”而被锁定中低端价值链;避免过于追求各级区域、全类产业、全面覆盖而形成资源浪费;避免打着“扶持重点企业”的旗号而形成“地方保护主义”;避免产业链“割裂式独立发展”而忽视“融合化协同创新”;避免“链主”企业陷入持续性个体最优决策。

2.“双链制”的实施路径

在“双链制”实施过程中,要明确“链长”与“链主”的产业定位,建立高效“双链”协作机制,构建咨询观察委员会,协助支撑“双链制”产业工作推进。建立专职化产业链协调推进办公室,协调统筹“双链制”产业推进。与此同时,构建形成清单化、图谱化的工作机制,即:权利边界清单,为“双链制”产业推进保驾护航;任务职责清单,明确“链长”“链主”职责任务;产业政策体系,营造“双链制”产业良好发展环境;考核绩效体系,激发督促“双链制”运行效能;编制产业链图谱,有的放矢提升产业链质量;资源配置清单,整合调动内外部产业资源活力;产业创新清单,规划创新新模式,探索创新新路径;能力提升清单,培育产业链发展核心创新动力。

产业链的培育发展是一个跨层次、高协同、多环节的持续性的过程,要通过研判产业所在区域与周边区域、全国或全球的空间布局、阶段时机和能力水平,确定产业链条并区别定位“建链、延链、补链、固链、强链”的发展阶段,才能走出强势产业高端化、弱势产业错位化、目标产业持续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于君  山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王洋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大数据产业办公室高级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