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活”起来的数字博物馆,到服务“智”起来的旅游平台,再到体验“新”起来的文化演艺。近年来,甘肃文旅产业借文博会机遇按下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键”,让古老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数字赋能文物“活态传承”:千年瑰宝触达全球观众
“过去游客想近距离欣赏莫高窟壁画细节,受限于洞窟保护和参观时长;如今通过‘数字敦煌’,全球观众指尖轻点就能360度查看壁画纹路,甚至能‘走进’虚拟洞窟感受历史场景。更别提今年新上线的‘数字藏经洞’,让千年经卷走出库房,变得触手可及。”云南游客刘慧指着手机屏幕上的高清洞窟模型与经卷影像,向记者展示她看到的“敦煌”。
敦煌研究院对“数字敦煌”项目进行内容扩容与技术升级,新增洞窟的超高清数字化采集数据——通过先进的数字扫描、三维建模技术,将壁画上的飞天飘带、供养人服饰纹理等细节精准还原。
今年5月正式发布的“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大放异彩。据了解,该平台目前已录入敦煌经卷9900多卷、图像6万多幅,涵盖《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文献,通过AI文字识别技术,观众可检索经卷中的特定经文,还能对比不同时期的抄本差异,甚至能通过“虚拟临摹”功能,在线体验古代抄经生的书写过程。
据悉,今年文博会期间,2025敦煌论坛将举办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国际研讨会,研讨会以“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与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除了发布文化遗产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还将围绕“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等议题开展研讨交流,深入探讨国际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的方法路径。
智慧平台升级“服务体验”:一部手机玩转甘肃
“以前来甘肃旅游,要提前查攻略、订门票,遇到突发情况还得四处咨询;现在打开‘一部手机游甘肃’,从景点预约到语音讲解,再到当地特产购买,一站式搞定。”来自陕西的游客李敏忍不住点赞“一部手机游甘肃”的功能。
为适配游客需求,2024年,省文旅厅与中国电信甘肃分公司、甘肃文旅集团合作,通过优化平台、整合资源、开发产品,推动“一机游”平台从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模式向“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模式转型,并全面优化技术架构,上线升级后的版本,打通了景区门票、酒店、民宿、农家乐、文创商品等线上预订渠道,引入了银联分账系统,构建了“查询—预订—支付—评价”全流程电商闭环。现在,平台已接入文旅资源和产品信息3.6万条,入驻商户600家,累计服务游客超过6000万次。
“我们运用AI算法分析游客浏览习惯,比如关注敦煌文化的游客,平台会自动推送文博会敦煌主题展览信息、莫高窟周边特色民宿;偏好自然风光的游客,则会收到张掖丹霞、鸣沙山月牙泉的最佳游览时段建议。”省文旅厅科技信息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省文旅厅还建成甘肃文旅大数据中心,接入景区、酒店、通信运营商、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数据,为全省旅游市场数据监测、假日调度、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数字演艺打造“沉浸体验”:传统故事焕发科技魅力
近日,甘肃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呈现的2025年新版《丝路花雨》在甘肃大剧院完成焕新演出。此次新版《丝路花雨》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与创新的舞蹈编排,光影交错间,编织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敦煌美学画卷,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看过演出的陈馨怡表示:“新版《丝路花雨》在艺术呈现上实现突破性升级。在舞台最新技术运用上,流动的丝绸舞美设计灵感,简约线描式的置景搭配,遵循壁画原色及款式的服装设计,让千年美学在舞台上焕发新生。”
除此之外,《敦煌盛典》《乐动敦煌》等经典项目纷纷融入前沿科技。其中,《敦煌盛典》独创的360度旋转观众席,配合墙体秀、裸眼3D技术,将敦煌“张骞出使西域”“丝路商贸”等历史场景搬上舞台,观众随座椅转动即可“穿越”不同时空;《乐动敦煌》则新增全息投影与3D威亚结合的“飞天共舞”环节,数字灯光营造出的“星空洞窟”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敦煌壁画之中。
更具创新性的是大型沉浸式探索体验项目《万象敦煌:秘宝与黄沙》,该项目运用高精度空间定位、实时渲染技术,让游客以“丝路探险家”的角色参与剧情。“游客佩戴定位设备进入体验区,会接到寻找‘虚拟文物’的任务,过程中需破解壁画密码、与NPC互动,在游戏化体验中了解敦煌历史。”项目技术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文博会不是数字化转型的终点,而是新起点。”省文旅厅科技信息处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甘肃将持续加大文旅数字化投入,推动更多文物数字化保护、智慧景区建设、数字演艺创新项目落地,让丝路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也让甘肃文旅产业借数字化东风,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