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印发

时间:2025-10-14

近日,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宁波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其中提出,到2027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争创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基地)。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垂直模型30个,建成行业数据流通平台10个,高质量数据集25个,可信数据空间试点3个。全市人工智能领域百亿级重点企业3家、亿元以上重点企业120家,打造省级以上标志性产品50个,创建省级人工智能领域未来产业先导区、应用基地3个。打造省级以上人工智能应用标杆企业、示范应用场景、典型应用案例80家(个)。甬江人才工程每年支持名额50个以上,“科创甬江2035”每年支持项目20个以上,累计新增国家人工智能领域“揭榜挂帅”创新任务10个,全市人工智能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到2030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800亿元,人工智能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附全文

宁波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推动宁波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目标要求

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基础扎实、数智城市领先、战略布局前瞻等优势,以“人工智能+”行动为引领,夯实基础层、做强产品层、做深应用层,构建以“行业垂直模型+高质量数据集”为主导、以“标志性产品+广泛场景应用+新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生态体系,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地、创新应用高地。

到2027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争创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基地)。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垂直模型30个,建成行业数据流通平台10个,高质量数据集25个,可信数据空间试点3个。全市人工智能领域百亿级重点企业3家、亿元以上重点企业120家,打造省级以上标志性产品50个,创建省级人工智能领域未来产业先导区、应用基地3个。打造省级以上人工智能应用标杆企业、示范应用场景、典型应用案例80家(个)。甬江人才工程每年支持名额50个以上,“科创甬江2035”每年支持项目20个以上,累计新增国家人工智能领域“揭榜挂帅”创新任务10个,全市人工智能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到2030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800亿元,人工智能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二、重点任务

(一)基础底座夯实行动

1.培育行业垂直模型和智能体。引导行业优势企业研发行业垂直模型,推动真实场景验证并向中小企业应用推广。分类推进软件信息服务企业通过算力构建、模型部署等方式提升软件产品和服务能力,推动软件信息服务企业实施以智能体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改造。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服务商等主体打造工业模型和智能体,深化智改数转场景解决方案。

2.培育数据要素供给能力。迭代建设全市一体化数据底座,开展“数据要素×”行动,探索打通公共、行业数据连接,深化授权运营和交易制度建设。建设医疗、具身智能等行业数据平台或训练场,打造高质量数据集和产品。推进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可信数据空间试点等工作,提高企业数据治理能力。

3.建设多元智算供给体系。按照国家、省关于算力规划建设的要求,引导市场化主体建设智算中心,贴近应用场景布局边缘及端侧算力。引导企业布局国产化算力,攻关异构芯片适配等智算云服务能力。统筹全市算力资源,建立算力资源调度机制,探索算力交易机制。推进双千兆和万兆光网建设,加快卫星通信、6G、量子通信等关键技术攻关。

(二)产业链群培育行动

1.做强核心软硬件。重点研制定制化、功能性人工智能芯片,布局适配人工智能芯片的先进材料和封测技术;突破多模态、高精度智能传感技术,布局“感知+计算”传感产品谱系;研发内容生成、开发工具、操作系统等人工智能软件产品。

2.打造标志性智能终端。聚焦单车智能,加快构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生态,积极推动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车型研发产业化。加快培育人形机器人整机,以场景应用助力关键技术验证和商业化,促进整零协同,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产线适配。面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打造具备强感知、强计算、多模态交互能力的人工智能消费产品。

3.培育智能原生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推动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业。

4.建强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甬江科创区依托软件优势打造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地标,推动海曙区高水平建设浙江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鼓励各区(县、市)围绕细分领域规划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产业楼宇、孵化器,积极建设国家、省人工智能先导区、应用基地。

(三)应用场景融合行动

1.建立场景创新促进机制。聚焦制造、民生、治理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面向场景应用方和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方,加强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等各类主体供需对接,建立“场景征集-策划-发布-对接-落地-推广”工作机制,促进场景开放、技术验证和产品迭代。

2.深化“人工智能+制造”融合。编制“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聚焦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加速人工智能在制造业核心环节的应用。以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为载体,构建模型池、数据集等共性能力,打造行业人工智能商店。持续推进鄞州区汽车零部件等省级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试点工作。

3.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特色产业。提升科技金融、商贸流通等服务业重点领域数智化水平,推进智能客服、智能营销等应用,加快金融风控模型、港航物流“四港联动”等场景建设。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农业,推进智能育种、病虫害识别等技术应用,拓展载畜量预警、深海网箱巡检等场景建设。

4.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民生。基于国家卫生健康行业场景参考指引,打造智能辅助诊疗、基层全科医生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场景应用,探索健康产业和医学科研场景建设。推动教学资源配置、教育治理与评价等智慧教育场景,以及元宇宙景区、客流预测与资源调度等智慧文旅场景建设。

5.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政府治理。依托国家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领域垂直模型,打造城市图像识别、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等人工智能场景。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数字孪生城市、低空无人机巡检、航运优化与风险预警等应用场景。聚焦政府效能提升和公共服务共性需求,深化智能办公、智能问数、检索、问答等政务领域人工智能能力应用和推广。

(四)新型人才培养行动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迭代实施甬江人才工程,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通过单列赛道、单独评审予以倾斜。探索以薪酬待遇、代码被引用量、开源社区影响力、“千卡/万卡级”训练经验等作为人才评价新标准。

2.强化专业人才培养。谋划设立人工智能学院,优化学科设置,加大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力度,扩大培养规模,培育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人工智能实训、实习基地等联合培养平台,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3.重塑数据技能人才培养。面向多模态与专业数据治理,培养基于专业知识的数据清洗、标注、加工等技能人才。探索数据人才行业认证,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动数据高技能与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

4.提升全社会通识素养。构建以素养教育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基础教育体系,推动人工智能进教材、进课堂。推动各类市场机构开展通识培训,广泛开展人工智能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在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中融入人工智能培训内容,扩大干部教育培训覆盖范围。

(五)创新生态优化行动

1.强化科技资源配置。实施“科创甬江2035”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围绕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聚焦高性能算力、异构芯片适配等开展软硬件技术攻关。突破机器学习、人机交互、多智能体协作、多模态融合与生成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共性技术,研制标志性智能产品。

2.推动高能级平台布局。实施创新平台人工智能赋能行动,推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空间智能与数字衍生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建设,依托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甬江实验室等建设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和概念验证中心。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揭榜挂帅”,探索“需求牵引-联合攻关-工程验证”机制。

3.加大金融资本支持。发挥政府及国资基金引导作用,引导设立人工智能领域专项基金,打造百亿级产业基金群。拓宽市场化股权融资渠道,鼓励风投、创投加强对初创企业投资并购。创新“人工智能贷(险)”等金融保险产品,加大对人工智能企业与项目的服务力度。

4.建设开源开放社区。凝聚企业、高校及开发者力量,建设运营开源宁波城市社区,推动发布人工智能模型、组件、数据集等原生开源项目,支持模型开放访问与应用开发,打造“人工智能+开源”新范式。举办技术沙龙、人工智能应用进企业进高校等活动,营造开源创新氛围。

(六)安全体系构建行动

1.加强安全引导监管。宣传贯彻国家人工智能领域内容标识方法、安全评估规范等标准,指导模型研发企业申报合规备案与安全审查,推动企业常态化开展评估测试,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2.提高基础安全能力。推动各类市场主体、高校院所联合开展对抗样本防御、隐私计算、可解释人工智能等安全领域技术研究,参与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落实数据分类分级制度,增强智能威胁监测与动态访问控制能力,加固数据安全运行环境。

3.培育产品服务能力。推动安全服务商拓展建设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态势感知监测平台,研发安全模型与检查工具,提供安全解决方案。建设城市数字化安全能力中台和人工智能安全产业基地,开发生成式内容安全监测产品,发展工业仿真、城市治理等安全应用场景。

三、保障措施

建立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统筹推进工作体系,推动重大战略、重点项目、重要资源落实落地。构建“行动方案+政策措施+工作要点”任务体系,按照“项目化推进、清单化落实、时限化落地”要求,加强对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监测评估。聚焦人工智能模型研发应用、创新示范应用场景、标志性创新成果等工作给予政策支持,统筹产业、科技、人才等政策合力。举办人工智能领域赛事、论坛、展会活动,挖掘标杆场景项目,表彰优秀企业(人才),培育“首发”阵地,塑造“AI宁波”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