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如何让它从沉睡的代码变为流动的资本?一家上海杨浦的企业,用一张特殊的“身份证”,成功将数据产品转化为千万融资,开创了数据要素价值化的新路径。
近日,“杨浦企业获上海首批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案例成功入选上海首批自贸区联动创新区“6+1”特色案例。该案例中,企业通过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获得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1000万元质押融资,展现了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化的可行路径,也为全国数据要素制度创新提供了“杨浦样本”。
政策先行
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破局”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据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通和数据价值充分实现,推进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试点工作,2024年11月,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数据局联合制定了《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杨浦区以推动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为契机,抢抓政策机遇,精准服务区内企业先行先试,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证书是目前全国唯一由行政机构(上海市知识产权局)颁证的数据产品相关证书,相对其他机构的证书更具有官方性和权威性,为数据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官方背书和保护,更有利于开展金融服务创新。上海市通过严格的实质审查,确保数据产品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从而提升数据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有效降低金融机构融资的风险。
企业实践
数据产品赋能融资创新
数据产品知识产权是数据要素价值化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数据知识产权融资有助于激活企业数据的“无形资产”,对于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案例企业作为杨浦的大型研究型检测机构,在为客户提供研发服务的过程中,依托在先进制造领域沉淀的行业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大量数据的收集、加工和处理,自主开发了数据产品“先进制造领域工业诊断及科研服务智能大数据平台”,提升了内部工作效率,并为集团实验室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试行以来,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杨浦区知识产权局、杨浦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的指导推动下,该企业成功获得首批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并与建行上海分行合作以该数据产品开展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融资创新试点。建行上海市分行对企业经营状况和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估,提供了1000万元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以满足企业在数据研发和平台拓展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这不仅是上海市首笔大型企业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融资,也是建设银行在数据要素金融化的又一次积极探索。
区域布局
构建数据金融生态体系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产品知识产权作为数据要素的核心,不仅承担着保护数据处理者合法权益的重任,更是激发数据创新活力、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与价值释放的关键驱动力。杨浦正紧紧围绕联动创新区打造国际化科技创新协同区、在线新经济引领区的功能定位,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进一步推动区内企业开展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和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释放数据价值,促进数据流通利用。
此外,以杨浦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和股权投资集聚区建设为契机,创新探索“拨投贷”联动模式,以“市场投资+政府资助+机构贷款”协同发力,创新性地在区域内打造“科技成果+认股权”配套金融产品体系,将科技项目的认股权赋予金融机构,为处于早期阶段的科技项目提供更加优惠和灵活的金融支持。
从数据产品登记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从企业试点到区域制度集成,杨浦区正以系统化、生态化的思维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随着“数据知产”金融路径的不断清晰,更多创新企业将获得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