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超大型社区治理 南明区书写“算力型”治理新答卷

时间:2025-10-30

面对超大型社区人口密度高、流动快、人员构成复杂、管理难的现实挑战,南明区以“数据关联数据、数据监督数据、数据产生数据”为路径,依托花果园基层治理“一张图”,联合多方构建“感知-融合-分析-核查”闭环,推动治理从“人力型”转向“算力型”,书写超大型社区“用数据赋能治理、用服务温暖人心”的新答卷。

近40万人口,如何破解管理困局?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实有人口信息采集,目的是进一步完善人口和房屋信息,为辖区动态化、精准化管理夯实数据底座……”7月11日以来,南明区花果园、小车河、五里冲、兰花都等街道“扫楼”行动如火如荼进行。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社区之一,花果园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实有人口近40万,曾因“底数不清、数据碎片化、登记滞后”等问题,让基层治理长期面临“部门数据打架、网格员疲于奔命”的困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南明区抢抓市级基层治理“一张图”试点机遇,以“数据关联数据、数据监督数据、数据产生数据”为核心理念,整合科技企业、物业、运营商等多方力量,用好市公安局打造的全域感知网络与数据融合平台,推动治理模式从“人力密集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治理”

治理的基础在于数据,而数据的核心在于“全面”与“鲜活”。为此,南明区首先建感知底座,联动物业与运营商,试点安装智能门禁及AI摄像头近百套,打通与“一张图”平台通道,并持续接入融合综治、自规、住建、燃气、供水、供电、消防等部门数据,这一过程不仅打破了“数据分散在各部门”的采集壁垒,更为后续数据联动应用提供了“源头活水”。

在此基础上,运用多模态大模型,在20个单元试点“机器看视频”应用,关联感知数据与公安、综治在库数据,去重补全,同时以感知数据监督登记数据,推送“无感知”(未登记)“新感知”(新入住)人员到网格进行核查。这一转变,让网格员告别了“挨家挨户扫楼”的“盲采”“被动采”,转向“带着数据上门”的精准采、主动采,基层负担大幅减轻的同时,数据准确性显著提升。

数据的价值不仅在于应用,更在于通过应用反哺治理能力提升。为此,南明区建立“线上分析-线下核查-模型优化”机制,精准推送核查任务,替代全员核查,核查结果反哺模型,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循环,既替代了传统的“全员拉网式”核查,让治理资源聚焦于“真需求”,又通过全量全过程闭环盯办督办,确保每一条人口变动信息、每一个群众诉求都“有人管、管到位”。

经过数据关联治理与动态核查,已生成疑似搬入、搬离等人口变动事件1000余条,形成了用联动破除“数据孤岛”、用算力减轻基层负担的超大型社区人口数智治理经验。

从“数据跑路”到“服务升温”

目前,花果园“一张图”平台已成功接入了花果园区域49个停车场与7万个车位数据,结合实时路况,可展示停车场剩余车位、已停车辆及停车饱和度。

在智慧停车引导方面,已完成区域全部停车场基础数据的系统摸排与标准化录入,涵盖出入口位置、实时车位、收费标准等关键信息,依托百度地图APP,目前已实现行前停车规划、行中智能引导和行后寻车导航三项智慧服务。

以后居民通过手机即可提前查询目的地停车场空位情况,规划最优停车路线,离场时通过无感支付快速通行,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这种“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模式,不仅将平均停车时间缩短,更使停车场利用率提升,有效缓解了超大型社区“停车难”问题。

作为花果园现代化数据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停车难问题仅仅是其众多应用场景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花果园的数据管理正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精准应用”的姿态,覆盖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这些流动的数据不仅是治理的“工具箱”,更是连接政府、社区、居民的“连心桥”,让超大型社区的治理既有“千钧之力”,又有“绣花之细”,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服务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