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全运”:大数据赋能城市治理新图景

时间:2025-11-17
来源:红网
作者: 林佳利

641_看图王.jpg

11月9日,十五运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这是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举办的全运会。这场跨越三地的体育盛会,不只是一场竞技的比拼,更成为一场城市治理能力的“实战演练”。面对赛区分散、调度复杂、观赛人数众多等挑战,广州赛区通过“数图联动+视图联动+表图联动”的三重协同机制,让海量数据“开口说话”,实现了对每个观众坐席的实时感知与智能引导,构建起全链路、全时空覆盖的智慧赛区运行体系。

“大到每个重点区域,小到每个观众坐席”,这句看似平常的话,恰恰诠释了“智慧全运”治理理念的核心。广州赛区MOC指挥系统首次创新应用“数图联动+视图联动+表图联动”三协同模式,将结构化数据、实时视频与业务图表紧密结合,使原本静态的数据转化为可视、可感、可指挥的“洞察之眼”。在一次系统演练中,某场馆入口出现人流预警,指挥人员轻点鼠标,系统便在三维地图上精准定位预警点,迅速调取现场视频并调度安保力量,整个处置过程不超过两分钟。这不仅展现了技术的高效,更凸显出精准治理为观众安全带来的坚实保障。

在人工智能日益融入城市治理的今天,“智慧全运”突破了传统“智慧城市”建设中常见的瓶颈。以往,数据孤岛、部门壁垒与业务协同不畅往往制约治理效能,信息难以流通,系统之间缺乏联动,多数平台仍停留在“数据可视化”的浅层阶段,难以实现实时感知与快速响应。而“智慧全运”以MOC系统为核心,打通了技术融合的瓶颈,并实现了在观念、统筹和管理三个层面的跨越。观念上,从“建系统”转向“用数据”,让数据真正赋能决策;统筹上,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跨地域、跨业务的高效协同;管理上,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警,构建起全链条的智慧治理新格局。

MOC系统通过“三协同”机制,让静态的数据真正“活”了起来:数图联动实现数据与地图结合,空间治理精准到位;视图联动融合数据与视频,实时态势一目了然;表图联动贯通报表与图表,决策信息一览无余。这一模式将应急响应从被动转为主动,将碎片化管理升级为全链条协同。每一条数据仿佛被赋予生命,在指挥大屏上流动、交织,绘就一幅动态的治理图景。正是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管理,保障了赛事顺畅运行,也让观众在安全与体验中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温度与信任。

据统计,MOC系统已对接省执委会及市交通、气象、卫健等十余个部门的业务系统,累计接入216类主题数据,汇聚、生产数据超1亿条,并通过3000多路高清视频实现全息呈现。无论是火炬传递、开幕式,还是赛事运行、观众坐席,每一个环节都在数据的“注视”下有序运转。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交付的不只是一套赛事保障系统,更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智慧治理范式。”该系统植根于广州多年智慧城市建设积累,既服务于眼前的全运赛事,也为未来城市治理提供了可持续的技术支撑。展望未来,无论是亚运会、世博会还是其他大型城市活动,只要根据各城市资源条件、基础设施与治理需求,灵活调整功能模块和数据接口,就能快速搭建起类似的指挥中枢,实现本地化、高效化的智慧运行。

如果说MOC系统是“智慧全运”的大脑,那么“全运广州”小程序就是它触达市民的神经末梢。截至11月10日,该小程序使用人数已突破1000万,提供赛事服务、城市服务与创意活动三大功能。更值得称赞的是,小程序专门配备了“无障碍服务”,残障人士可一键呼叫手语志愿者或预约无障碍用车。MOC系统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让技术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通过“一键呼叫、一键预约”,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智慧治理所应有的包容与温度,“人民至上”由此落实到数字化治理的每一个细节。

本质上,全运会MOC系统是“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的十余个智能体之一。而未来它将复制到更多城市运行场景,推进跨部门、跨层级高效协同联动。今天的“全运指挥系统”,明天可能发展为“城市应急系统”“交通调度系统”或“公共卫生响应系统”。这种“办赛即治城”的思路,正是中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体现。从每一个观众坐席的数据化,到每一路视频的实时回传,再到每一次指挥的精准响应,“智慧全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数据驱动的治理新图景。这不仅是技术的赋能,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现代治理不再是“人海战术”,而是“数海智慧”;不再是“事后补救”,而是“事前洞察”。坐在数据的坐席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赛事的顺利举办,更是一个更加智慧、高效、温暖的城市未来。

“一座一数”,见微知著。数据不只是工具,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语言”。从全运坐席到城市脉络,中国式现代化正以“数”为笔,会就一幅更具智慧、更具温度的城市治理新图景。期待更多城市在这条数据之路上,稳步前行,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