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正成为驱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找准其流通和安全发展的平衡点,已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议题。随着信创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加速,数据要素从“静态管理”向“动态流通”转化的需求日益迫切——一方面,各行业对数据价值挖掘的需求持续攀升,另一方面,跨领域协作中的技术适配、合规监管、隐私保护等共性难题,仍在制约着市场规模化发展。如何安全、高效、合规地推动数据要素流通以充分释放数据价值,成为全行业亟待破解的课题,同时也为具备技术积淀与生态整合能力的企业提供了探索空间。
在此背景下,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移互联网)依托运营商特有的资源与技术优势,持续深化在数据要素流通领域的探索,不断夯实数据安全根基。其相关实践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布局,更对推动行业标准建立与技术路径选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为深入剖析行业发展趋势与创新方向,信息化观察网特别专访了中移互联网数据研发技术专家黄睿麒,共探数据要素流通的破局之道。
中移互联网数据研发技术专家/黄睿麒
信息化观察网:从行业视角来看,您认为当下数据要素流通市场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和潜在机遇?贵司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是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并发挥优势的?
黄睿麒:从行业视角来看,当前数据要素流通市场正呈现出政策驱动与技术加速融合的特点。在《数据二十条》《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及《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数据市场正从探索期向规模化迈进。近年来,在国家数据局的主导下,数据空间试点、数据标注基地建设等举措,推动金融、医疗等垂直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如医疗健康数据空间已开始支持跨机构数据共享。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仍存在技术体系碎片化导致跨行业互联互通困难、商业模式可持续性不足、合规不确定性等突出问题。这使得企业在数据汇聚、数据接入等实操环节中,普遍持保守观望态度,落地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这一市场背景下,中移互联网公司依托运营商号卡技术能力,以“场景深耕+生态协同”为核心策略,打造了轻量化数据安全流通方案,在服务个人与企业客户上具备显著优势。例如在医疗领域拉通患者授权与药企需求,中移数盾可实现电子病历的安全应用,实现数据的安全共享。同时,公司积极联合数据交易所、审计机构等构建生态中间方角色,推动可信数据空间标准统一。
信息化观察网:数据要素流通面临着数据确权难、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诸多挑战。贵司在应对这些挑战方面,采取了哪些创新性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
黄睿麒:中移数盾主要采用三层技术方案应对数据确权、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挑战。
第一是安全底座,基于国产安全芯片、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确保数据在流通利用中“可用不可见”,保障原始数据的隐私安全。典型应用如医疗数据授权使用采用动态加密,在提供数据价值的同时有效防止隐私泄露。
第二是合规嵌入,通过智能合约、数字合约等技术,将法律要求转化为技术规则。例如,对《个人信息保护法》所要求的匿名化处理进行自动执行。
第三是跨链互通,通过区块链中间件连接不同行业数据空间,打破数据孤岛。结合可信身份与可信账号体系,实现数据流通全过程的可追溯、抗篡改的能力,在促进数据共享的同时,确保流通过程中的安全监管。
信息化观察网:在保障数据要素流通安全方面,贵司有没有采取一些国产方案?具体是哪些方案?这些方案有何亮点?
黄睿麒:在国家大力推动信创的背景下,我司在保障数据要素流通安全方面积极采用了一系列国产化技术方案。
具体而言,我们依托超级SIM卡内置国密算法芯片,实现数据流转全程高强度加密,通过元信任IDaaS基座,构建以实名手机号为统一身份标识的可信账号体系,并结合数字签名技术确保用户授权行为可验证、可追溯。
该方案的技术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用"前端匿名、后端实名"的中国移动特色可信认证机制,既满足监管要求又保护用户隐私;二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流通全链路存证溯源,关键操作如上架、授权、调用等均上链存证且不可篡改;三是创新整合量子国密资源池与密态计算引擎,形成"数据可用不可见、可算不可存"的安全能力,数盾平衡了数据利用效率与隐私安全保护的关系,同时激活了个人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
信息化观察网:展望未来,贵司在数据要素流通领域有着怎样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将重点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以进一步提升公司在数据要素流通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黄睿麒:未来,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在数据要素流通领域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将重点聚焦三大技术方向:一是技术突破,围绕个人与企业数据安全流通的核心需求,我们将研发低门槛隐私计算工具,推动跨行业数据空间“即插即用”;二是标准共建,牵头制定数据流通互通标准,同时深度参与国家级数据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三是场景复制,一方面深耕医疗、金融、政务等高价值、强驱动领域,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工业制造、物流、低空经济等潜力行业,推动数据要素在多行业、多场景中的价值释放,全面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