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七项重点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数字技术为抓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质增效,不仅是应对超大规模城市治理挑战的现实需求,也是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必由之路。
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探索
智慧城市建设本质上是城市全要素系统的数字化升级,其关键在于以数据为要素、以算力为基础、以算法为引擎,构建敏捷高效的城市运行机制。数字赋能体现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城市运行机制,提升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过去十多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加快集成应用,赋予城市治理感知、认知和判断能力,推动城市从“物理空间的管理”迈向“数字孪生城市”。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城市大脑、云计算平台、物联网感知网络,推动城市实现可视、可测、可控。数字赋能的智慧城市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以数据+算法为核心资源,通过城市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智能分析和自动响应,实现城市资源的高效配置。以重庆、深圳、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先行地区,已经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实践价值和引领意义的创新路径。如深圳依托“城市大脑”构建一体化的运行管理平台,打通交通、安防、环保等关键领域的数据壁垒,通过AI算法实现对重点区域的智能监控和动态调度,大幅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上海以城市数字治理运营体系为基础,推动街道、社区、市政等各类主体全流程接入统一平台,形成了事件驱动、多级联动、快速响应的治理闭环机制,显著增强了城市管理的系统性与协同性。
数字技术助推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
数字化手段让城市治理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为实现科学决策、精准管理和智能响应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方面,数字治理能够打破部门壁垒,促进信息共享与协同联动,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一体化治理。城市运行不再依赖单点指令和被动应对,而是逐步向自动感知、实时研判、协同响应的闭环逻辑转型,增强了治理的前瞻性,提升了治理的响应速度。特别是在城市应急管理、社会风险防控等场景中,数字治理的综合统筹能力已成为衡量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另一方面,数字平台推动了服务模式变革,从“政府端菜”转向“群众点单”,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的个性化、便捷化与高效化。依托统一身份认证、数据共享和事项整合,政务服务逐步实现“全域通办”“一网通办”,市民办事流程大幅压缩,满意度持续提升。不少地方还探索基于行为偏好的“千人千面”智能推荐服务,为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数字服务,体现了城市治理的人本导向与技术温度。
此外,数字化还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在多地试点的“掌上社区”“智慧网格”“数字议事”等平台中,居民通过App即可参与社区事务,实现议事协商、监督评价、服务反馈的闭环互动,使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治理即服务”理念由此落地生根,推动城市治理向共建共治共享迈进。与此同时,社区党组织借助数字平台掌握社情民意、分发资源任务,有效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执行力,为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末梢支撑。
数字技术释放智慧城市新动能
数字赋能不仅重塑治理逻辑,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潜力。智慧城市正在成为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方向,是拉动数字经济、带动新产业集聚的关键载体。在数字治理推动下,城市将成为数据要素高效流通的中心、创新资源集聚的高地。伴随数据确权、定价、交易制度的逐步健全,数据正加快转化为关键生产要素,为城市打造创新生态与高附加值产业体系提供了战略支撑。
一方面,应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城市空间智能化重构,打造智慧化公共服务和产业服务体系,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加快推动“政务云”“产业云”等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在医疗健康、教育培训、金融服务、制造业升级等领域构建多层级、多主体参与的数字服务生态系统,进一步发挥智慧城市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应推动城市规划向“数据驱动—动态更新”转型,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精准映射与协同管理。
另一方面,要注重与绿色低碳发展深度融合,推进城市能耗监测、智慧环保、绿色交通等应用场景落地,实现资源节约与效率提升的协同增效。建设城市碳排放综合管控平台,实现从“排放后监管”向“实时预测与前端优化”转变;引导高耗能区域开展数字化节能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智慧城市与碳市场对接机制,引导绿色投资与绿色治理深度联动,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数字支撑。
同时,要注重城市数字治理的公平性与包容性,弥合“数字鸿沟”,实现数字红利全民共享。应加强面向老年人、残障人士的无障碍设计,推动公共服务“应适尽适”,防止数字化服务失灵。在智慧出行、远程医疗、政务服务等场景中,要推进适老化、适残化标准与AI辅助系统的普及应用。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向善”,智慧城市才能真正成为现代化中国的重要底座,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进步与文明跃升。
数字技术筑牢智慧城市安全底座
数字技术推动了治理方式、管理模式与城市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系统稳定性、算法伦理等一系列新问题。特别是在算法逐步嵌入社会治理体系、辅助甚至主导城市决策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效率提升与风险防控的辩证关系,构建稳健、可信、可持续的城市数字空间,已成为新时代城市治理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构建“底层安全网”是筑牢智慧城市基础的关键任务。首先,应从制度上厘清数据边界,完善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建立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其次,推动政务数据系统向国产化平台迁移,在关键环节实现软硬件自主可控,防范底层技术依赖带来的风险。此外,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建设,在交通、电力、供水、医疗等生命线工程中部署智能化的故障检测与冗余备份系统,确保城市在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系统攻击等情况下具备快速恢复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以数字赋能为抓手,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是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关键一环。未来,应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和价值引领,加快推动技术融合、机制创新和制度完善,让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人民、引领发展,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吴德胜、刘尚超,分别系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玉泉智库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