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行的2025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峰会上,民政部信息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王兴玲受邀出席,并以《民政数智化转型实践探索》为题发表主题演讲,深入探讨了信息化、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深度融入民政工作,提升服务效能。
王兴玲
民政部信息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
演讲主题:民政数智化转型实践探索
王兴玲首先从信息化视角阐述了民政工作的核心定位与特点。民政工作历史悠久,既有着一脉相承的永恒成分,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增添新内容。它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多元性、群众性、社会性、开放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其业务体系围绕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这“三基”职责展开,服务对象覆盖全生命周期,身份多样且关联性强,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业务。他特别厘清了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基础关系,指出数据是源头,但须经过提取加工形成信息。基于信息,还能产生知识、洞察与智慧。
聚焦数据赋能民政实践,王兴玲强调民政数据“形散神不散”,具有类型多样、人群面广、关联性强的显著特点。挖掘民政数据价值可从社会属性、时间属性、空间属性、多媒体属性及消费属性这五个维度入手,通过数据要素的释放,能在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低收入人口分析等诸多工作中发挥作用。同时,民政数据与电力数据、手机信令数据等公共数据的融合应用,也为民政工作提供了更多支撑,展现出数据在提升服务精准度和效率方面的潜力。
关于人工智能在民政领域的应用探索,王兴玲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但并非“无所不能”,并以现实案例警示了技术应用的边界与风险。比如在机器人养老方面,当前机器人在组合操作上存在不足,难以完成精细工作;人工智能还存在“幻觉”等缺陷,可能生成虚构或不准确的信息;此外在可解释性、数据安全等方面也有局限。他强调,有多智能就需要投入多少人工,智能是人工训练和调试出来的结果。对于民政领域,AI的定位应是强大的辅助工具,例如在社会组织年报年检中实现智能填报、审核与风险预警;在智能导办、养老机构推荐、地名命名更名等服务中提供便捷的交互式助手,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体验。
最后,王兴玲强调,人工智能是一个时代,而不仅仅是技术,它取代不了人,但不用人工智能的人将被用人工智能的人取代。民政部信息中心将持续深化数智技术同民政工作的深度融合,真正让每一条数据更有温度。
(以上内容根据2025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峰会嘉宾发言整理而成,未经嘉宾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