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数据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中国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2025)》在肥发布
2025年11月22日,“数智融合·AI赋能”多学科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2025)》发布仪式在合肥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政府、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AI如何走进现实生活、服务产业发展”展开交流,一场关于数字未来的对话在这里展开。
在数字技术不断渗透产业与生活的当下,我国大数据发展究竟走到了哪一步,又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会上,安徽建工集团股份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蓝皮书副主编吴红星对《中国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2025)》进行了详细解读。他表示,报告围绕“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怎么用、数据成果谁买单”三个核心问题,系统梳理我国大数据发展的现状与短板,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布局提供了重要参考。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特别是2024到2025年,大数据在算力网络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大模型应用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整体呈现出“制度逐步完善、应用不断加速、协同持续深化”的良好态势。但当下同时也面临着数据流通不畅、区域算力差异、隐私安全等现实挑战。
在报告的案例篇中,《“皖e云”平台赋能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智慧化提升》作为安徽地区的实用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平台通过智能匹配投资意向、精准推送资产信息、加强交易风险评估与监管,让原本复杂的国有资产交易流程更加清晰高效,不仅提升了交易效率,也让国有资产在阳光下流转,实现“看得见、管得住、用得好”。
“数字化浪潮如同滚滚而来的巨浪无法回避。”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潘峰以“海啸浪潮”为喻指出,人在这样的浪潮下并非无能为力,关键在于能否主动把握方向、作出正确选择。他强调,数据正成为继物质和能源之后的第三种战略资源,未来的竞争不再取决于体力,而在于对数据和算法的驾驭能力。要真正释放数字化的价值,必须推动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和工业人工智能“三工融合”,通过协同发力,形成1+1+1大于3的叠加效应。
当数据成为“新资源”,城市未来的发展逻辑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大数据融合与认知大模型正深刻重塑产业与社会格局,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为数字技术落地提供了广阔空间。”合肥大学党委书记邬平川表示,合肥大学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依托“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打破学科壁垒、打通产研链条,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合肥依托前沿科技布局和产业积累,正加快从‘制造重镇’向‘创新高地’跃升。”国研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大数据应用蓝皮书主编陈军君从城市发展角度解读“合肥模式”的新路径,她认为,合肥模式的核心在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发力,通过科技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让科研成果不再停留在实验室,而是一步步走进生产线、走向市场。未来,合肥将继续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探索更具示范意义的发展路径。
记者卞怡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