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以来,市民政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积极探索“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有效路径,为品质滨州建设和增进民生福祉贡献民政力量。
数据驱动,精准识别服务对象
汇聚数据信息。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推动建立10万人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实现了对象分类、救助分层、覆盖全面、综合高效。
开展动态监测。健全“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工作机制,把更多有现实困难和存在潜在困难的群众纳入救助视野,推动形成统一认定监测,信息分层管理、因需推送、分类救助、结果反馈的救助帮扶工作闭环。今年以来,共比对监测数据6868条,已落实救助政策161人。
强化精准识别。研究制定滨州市低收入人口服务需求评估指标体系,设立了三大类30个服务需求评估指标,精准识别困难群众服务需求。开展低收入人口服务需求摸排,组织各县(市、区)对照评估指标,全面建立服务需求台账,推动服务需求与救助项目实现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已摸排低收入人口5.2万人,汇集服务需求2.1万条。
机制赋能,健全服务工作网络
打造枢纽平台。搭建“机制+机构”枢纽平台,推动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一体化集成。在机制方面,健全市级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在机构方面,建成市县两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8个、镇村两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站点3367个,推动实现政策衔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建立工作阵地。依托各级枢纽平台,统筹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等力量,整合民政服务站、养老机构、未保中心、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孝善食堂、微工厂、如康家园、心理援助热线等工作阵地,聚焦10万名低收入人口开展服务。
畅通运行机制。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等13个部门联合出台《滨州市关于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建立对象认定、项目开发、需求评估、服务提供、监督评估和结果反馈等工作机制,推动形成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闭环,助力服务类社会救助扎实开展。
服务多元,满足群众多样需求
编制服务清单。全面梳理市县两级政策资源,明确服务类别、对象范围、服务标准、供给主体,形成服务类社会救助政策清单。截至目前,梳理特困人员照护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残疾人托养服务等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市级24个、县级153个,有效满足低收入人口多样化基本服务需求。
增强内生动力。市民政局、市人社局等13个部门单位联合出台《滨州市关于促进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的意见(试行)》,积极探索发展型社会救助,通过辅助性就业、公益岗安置等方式,帮助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低收入人口实现劳动自救,推动社会救助由“输血”救助到“造血”救助转变。创新开展了“一路生花”“好棣小货郎”“慈心聚光”“技术赋能·筑梦未来”等项目,帮助全市2030名低收入人口实现就业增收。
开展公益服务。健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开展“一米阳光”慈善系列项目,设立“爱心管家”“童心守护”“彩虹人生”等具体项目,为低收入人口中的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提供心理健康、康复训练等社工和志愿服务。目前,已建成民政服务站91个,配备专业社工189人,累计服务困难群众8.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