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数据产业的奋进十年

时间:2022-09-23
来源:赛迪顾问

十年弹指一挥间或许只是历史中的沧海一粟,但在乘风破浪的数字世界里,十年则意味着山河远阔,日月流转。前有云计算时代呼啸而至,后有元宇宙生态高歌向前。激荡十年,大数据产业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日益凸显。

十年来,中国大数据产业在政策、技术、应用等方面均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21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1.3万亿元。十年来,大数据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大数据从一个新兴的技术产业,成长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十年来,中国不断深化大数据发展战略,不断书写大数据发展新篇章,大数据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生态稳步升级,大数据创新应用思维深入各行各业,有力推动了治理提升、服务提档和产业升级,为加强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重要创新支撑。

回首十年,大数据从概念到落地,逐步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大数据被认为是继信息化和互联网后整个信息革命的又一次高峰,“跨界、融合、基础、突破”是大数据发展的关键,人们对大数据的关注聚焦于“民生、多样、政策、生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快速发展,使得其在“产业化、行业化、智能化”方面不断赋能实体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数据驱动”更加深入人心,数据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成为重中之重,“数据要素、数据治理、数据流通”逐渐成为大数据发展的关键词。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大数据发展成绩斐然,在多个方面实现飞速发展。

一、主要成就

(一)供给结构开始形成,数据价值初步显现

2012-2013年,大数据产业刚刚起步,社会各界开始对大数据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多地开始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并发布相应政策;企业开始研究大数据相关技术、提供基础服务;各个行业着手研究大数据的价值,开发数据应用软件,赋能企业经营管理,大数据进入产业探索期。

多地发布大数据行动计划,推动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2013年多地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计划,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紧紧围绕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线,强化前沿理论研究,突破大数据关键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发展机制,形成需求牵引、创新应用的发展模式,发展数据产业,服务智慧城市。北京中关村在《关于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中提出,紧抓机遇打造全球大数据创新中心,培育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集群。此外,贵州、重庆、陕西、湖北等地都提出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的计划,力图将大数据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企业加快向大数据提供商转型,供给结构开始形成。传统的IT厂商加快向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开始向企业提供基础的大数据部署方案,覆盖数据中心和服务器等硬件、数据存储和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大数据分析应用以及技术运维支持等方面的内容。华为、浪潮、联想、曙光等IT厂商纷纷推出了大数据解决方案,此时,新兴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创业企业较少,创业氛围正在培育中。云计算和互联网企业逐渐成为大数据处理服务提供商的主体,如阿里云开始提供开放数据处理服务、百度提供大数据引擎、腾讯提供数据云服务。

大数据初涉行业应用,数据价值初步显现。2012年中国大数据应用刚刚起步,互联网行业成为大数据应用的领跑者,主要是通过数据为客户提供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大数据技术研发等,有效促进了商业和公共服务的效率提升和大数据前沿技术的发展。同时,大数据应用向传统领域拓展,包括金融、零售、电信、公共管理、医疗卫生等。各行业已经普遍认识到数据的价值,然而还未形成普遍应用的局面,数据理念快于数据应用、数据来源主要来自于机构内部、突破性的应用创新正蓄势待发。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大数据服务平台应用示范”项目,广东率先启动大数据战略推动政府转型,北京则积极探索政府公布大数据供社会开发。积极构建大数据研究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实施“专项计划”,突破关键技术成为大数据的重点任务。

(二)确定大数据国家战略,产业生态基本形成

2014-2016年,自2014年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起,中国不断出台大数据相关政策,发展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大数据进入快速成长期,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数据交易、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大数据产业生态基本形成。

发展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顶层引领效果显著。2014-2016年,国务院及工信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等多部委出台了10余份大数据领域的政策文件,包括大数据发展纲要、大数据产业创新、农业农村大数据、交通运输行业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等。2014年3月“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在大数据领域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并对大数据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2014-2016年在顶层设计层面,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发展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

建设全国统一数据共享平台,全面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2015年,中国从强调政府信息公开转向强调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多个文件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国家按照“统一平台、互联互通,存量共享、增量共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原则大力推动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截至2016年底,全国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初步建成,连接118个中央单位和14.4万个地方单位,基本对中央、省、市、县四级完成覆盖,承载了47个全国性业务系统和5000余个地方业务系统。全国统一的国家数据共享平台基本完成,13个行业领域的跨部门共享交换业务通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覆盖部门超过100个。

成立19家数据交易平台,数据流通共享能力逐步提升。2015年4月14日,中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并完成首批大数据交易,数据交易从概念到落地。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经建成的数据交易机构达到19家,部分省市和行业头部企业开始在数据交易标准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大数据交易变现能力逐步提升,有效推动了数据的流通共享。伴随数据交易产业的不断发展,交易平台相继制定数据交易规则,2015年5月,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发布《贵阳大数据交易所702公约》。截至2016年底,各个交易机构发布的数据交易规则已达数10项,完善了数据交易的合规性。

设立8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形成3个大数据集聚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自设立以来在制度创新、产业集聚、数据应用、立法保障取得了较大成果,有效促进了区域性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整合和数据资源的汇聚,形成了试验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效应。在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带动下,形成了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3个大数据集聚区域,快速集聚和培养了一批大数据企业。同时,地方政府纷纷探索大数据发展道路,寻求发展特色大数据产业,积极成立大数据管理机构,2014-2016年中国一共有17个省市设立大数据管理机构,统筹推进大数据管理工作,实施地区大数据战略,推动大数据重大项目,强化大数据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协调推进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数据资源共享,推动形成职责明晰、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了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技术体系基本成熟,产品体系不断丰富

2017-2019年,大数据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产业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提升,技术创新取得多点突破,技术的提升不断带动产品能力升级、产品体系丰富,赋能领域也从互联网加速向传统领域渗透,同时,数据合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促进数据合规利用。

大数据国家战略进一步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局面形成。2017-2019年,大数据在政策层面备受关注,大数据国家战略得到进一步深化。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并对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作出了部署要求。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布置多项与大数据有关的任务。截至2019年,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的31个省(区、市)均发布了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政策文件总数超过100份,大数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也逐步形成。

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构建了成熟的技术体系。2017-2019年,以分析类技术、事务处理技术和流通类技术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开源为主导、多种技术和架构并存的大数据技术架构体系已经形成。整体而言,大数据的计算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处理时延不断降低,硬件能力得到充分优化,与各种数据库的融合能力继续增强,国内骨干企业已经具备了自主开发建设和运维超大规模大数据平台的能力,一批大数据以及智慧城市方面的独角兽企业快速崛起,大数据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建设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级大数据实验室,继续布局重点和前沿技术攻关,推动开源社区建设,培育开源文化,构建有影响力的中文开源社区生态系统。

产品水平持续提升,形成了丰富的产品体系。大数据基础类技术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较高的市场成熟度:一是供应商逐渐增多,从最早的几家互联网巨头发展到有近60家公司可以提供相应产品;二是大规模部署能力实现了很大突破,例如阿里云MaxCompute通过了10000节点批处理平台基础能力测试;三是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分布式批处理平台、流处理平台等产品超过90%基于已有开源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大数据分析类技术产品兼具实用性与个性化:一是满足跨行业需求的通用数据分析工具逐渐应运而生;二是数据挖掘平台的深度学习能力以及GPU计算加速能力显著增强;三是产品易用性大幅提升,可视化界面交互方式更加直观。大数据管理类技术产品形成快速发展之势,截至2019年,国内常见的大数据管理类软件已经有20多款。

大数据行业应用不断深化,赋能领域愈发广泛。2017-2019年,大数据应用领域逐渐从互联网、营销和广告领域向工业、政务、电信、能源、交通、金融、医疗和教育等传统领域渗透,在传统行业涌现了一大批典型应用,电信、电力、石化、物流、铁路等实体经济领域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起以数据为驱动的管理经营模式,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深度不断加深,有效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在电信领域,2019年中国三大运营商全部完成集团级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深厚的数据平台架构整合全集团数据,打造数字生态体系,加速非电信业务的变现能力。在金融领域,国有大型银行是最早开始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模型化管理的机构,金融机构通过利用大数据规范行业秩序降低金融风险,使得金融业成为数据治理和应用较为成熟的行业。在能源领域,2019年5月,国家电网大数据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可帮助国家电网实现数据资产的统一运营,激活数据价值,推进数据资源高效使用,有利推动了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医疗健康领域,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为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加以引导规范。2019年,大数据为电子病历、个性化诊疗、医疗知识图谱、临床决策等医疗环节持续赋能。中国大数据行业应用愈发广泛,正在加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家与地方同时推进数据监管,数据合规要求不断提升。2019年以来,数据合规方面问题频出,大数据合规成为政府和行业关注的热点,一系列聚焦数据合规的国家标准陆续发布,例如《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安全管理指南》《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信息安全技术数据交易服务安全要求》等,这些标准对于中国数据合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数据合规建设,颁布了相关数据条例,不断推动数据的安全合规应用,例如《天津市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贵州省大数据安全保障条例》《海南省大数据开发应用条例》等。

(四)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全面释放数据价值

2020-2022年,大数据产业进入融合深化期,随着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产业能力不断升级,数据利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数据驱动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大数据全面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进一步验证了数据的价值、提升了数据的利用能力。2020年,中国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数据要素成为中国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大数据产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近两年,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中国进一步加强数据治理、数据流通能力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全力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2020年4-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不仅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围,并对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作出了明确部署,通过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使大数据成为推动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以协同共治为手段,全面提升各行业数据治理能力。各行业在数据治理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实现数据要素市场化奠定了管理基础和数据资源基础。2020-2021年,多个行业监管部门发布数据治理指导文件,结合行业特点持续推动数据治理工作,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政务数据共享管理办法》《民航统计数据质量责任管理办法》《金融业数据能力建设指引》等。此外,国家鼓励基于《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等国家标准加强大数据管理能力建设,以推进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贯标为指导企业全面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工信部协调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8年发布了《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从管理制度、组织架构、管理流程、技术工具四个方面提供数据管理能力的建设指引。工作为抓手,加快提升企业数据治理能力。在工信部指导下,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联合多家评估架构积极开展贯标评估工作,截至2022年8月,一共有16个批次322家企业通过评估,获得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等级证书,覆盖IT、电信、金融和制造等多个行业。2021-2022年,在工信部发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中,共计有39个数据治理类项目入选,企业数据治理的产品技术能力获得较快发展,有力推动了各行业数据治理能力的提升。

各界力量多角度探索数据流通模式,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关键在于有效促进数据流通、释放数据价值。政府数据开放、政企间和企业间的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易是中国数据流通的主要模式,特别是数据交易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各地政府数据开放效果显著,一方面,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截至2022年6月,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的31个省(区、市)一共出台了超过50余份的政府数据开放相关政策文件;另一方面,全国有超过130个地级以上地方政府上线了数据开放平台,政府数据开放共享进程加快。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数据交易发展,2014-2019年间,中国先后成立了24家由地方政府发起、指导或批准成立的数据交易机构。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数据交易机构建设进一步受到各地重视,截至2022年5月,全国数据交易机构达到39家,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把建设数据交易机构写入大数据或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同时,各界积极探索数据流通新模式,如数据信托、数据银行、数据中介、数据证券化等,促进数据流通建设。

二、发展经验

加强顶层引领,强化协同推进。2012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大数据、数据要素市场、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布局等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建立促进大数据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将发展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自2014年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起,中国不断出台大数据相关政策,有关部门出台了30余份大数据政策文件,中央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上引领大数据产业发展方向,各地方出台了300余项相关政策措施,超过100个地级以上地方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大数据管理机构,央地协同、区域联动的大数据发展体系有力推动了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

完善产业生态,培育企业主体。不断推动产业基础建设,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5G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位居世界第一,得益于强大的基础设施,中国数据资源也极为丰富,总量位居全球前列。全面构建大数据产品和服务体系,围绕“数据资源、基础硬件、通用软件、行业应用、安全保障”大数据产业链,全国遴选出300多个大数据优秀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400个大数据典型试点示范。积极推动产业创新,成为大数据领域全球第二大专利受理国,专利受理总数占比接近全球20%。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超过30余项国家标准立项,20余项完成发布,有力推动了大数据产业标准化建设。加快企业主体培育,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初步形成了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企业不断涌现的发展格局。完善的产业生态、不断强大的企业主体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和内生动力,这些都有力促进了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

结合区域特点,推动产业集聚。2016年,中国批复设立8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结合区域特点,聚焦大数据的不同产业环节,推动区域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京津冀和珠三角跨区域类综合试验区,更加注重数据要素流通,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支撑跨区域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和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上海、重庆、河南和沈阳四大区域示范类综合试验区,更加注重数据资源统筹,加强大数据产业集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内蒙古自治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充分结合区域能源、气候、地质等条件基础上,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绿色集约发展,加强与东、中部产业、人才、应用优势地区合作,实现跨越发展。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围绕跨区域类综合试验区、区域示范类综合试验区、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的不同定位,在制度创新、产业集聚、数据应用、立法保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果,有效促进了区域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

推进重点应用,强调融合创新。重点行业应用逐步深入,跨行业融合创新逐步推进,大数据应用从互联网、金融、电信等数据资源基础较好的领域逐步向智能制造、数字政府、智慧医疗等领域拓展,并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推动重点行业大数据应用方面,推动电信、能源、金融、商贸、农业、食品、文化创意、公共安全等行业领域大数据应用,推进行业数据资源的采集、整合、共享和利用,充分释放大数据在产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加速传统行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及价值链体系重构。促进跨行业大数据融合创新方面,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打通数据孤岛,创新合作模式,培育交叉融合的大数据应用新业态。支持电信、互联网、工业、金融、健康、交通等信息化基础好的领域率先开展跨领域、跨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培育大数据应用新模式。支持大数据相关企业与传统行业加强技术和资源对接,共同探索多元化合作运营模式,推动大数据融合应用。

驻足十年,回望岁月,我们见证了中国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国大数据生态体系的构建,十年中的那些成果振奋人心,那些鞭策催人奋进。未来,大数据产业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导向,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强国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