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咸新区突出创新驱动,聚焦打通束缚数字经济发展的堵点卡点,通过搭建新平台、探索新机制、聚集新要素、开拓新场景,全方位、多层次激活数字经济发展潜能,为西咸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动能、添活力。
三一智能制造产业园自动化生产线
一、“实数融合”构筑发展新优势
(一)发展数字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数字经济既是构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也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经济社会结构各方面发生深刻改变。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引领社会进入全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关口。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把握发展大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也是在建设高能级平台、促进全链条转化上求突破的关键之举。
(二)发展数字经济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现实需要。随着关键技术不断突破,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产业的边界逐渐被打破,产业结构正加快升级迈向中高端,不断孕育出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整合重构。发展数字经济既是赋能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路径,也是抢抓时代机遇、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选择。
(三)发展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超40%。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谁能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谁就能赢得发展主动权、构筑竞争新优势。
二、多措并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上新阶
(一)搭建创新平台,营造数字经济发展新生态。建设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联合中国移动、惠普中国、阿里等搭建集技术支持、综合服务、研发与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内设数据中心、动作捕捉、XR虚拟拍摄等核心实验室,满足教学、科研、项目开发等多方面技术需求,为中小企业数字研发赋能。设立产学研教育服务中心,与省内外相关专业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构建“AI+专业”为代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体系,建成以元宇宙直播实训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实训室为代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培育既具备专业素养又精通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打造数字企业孵化中心,设立数据处理、数字资产、产业数字、内容审核、数字营销等九大工场,形成全链条数字经济企业孵化体系,为数字经济中小企业提供工作场所、系统培训、政策咨询、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助力企业创新创业。
(二)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规则。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建立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规则和授权运营机制,挖掘盘活公共数据价值,通过“政府监管+企业运营”的方式,实现公共数据交易及数据产品化。推行企业首席数据官、数据保护官制度,支持企业聘任首席数据官(CDO)、数据保护官(DPO),负责数据普查登记、规范采集、加工处理、标准规范执行等工作,并赋予其“一票否决权”,高效科学利用新区30余家试点企业数据。创新合作模式,西咸新区数据交易所积极对接北京、上海、深圳、海南等地数据交易所,以“本地平台+工作站”模式引入成熟地区数据资产流通交易平台进驻西咸,快速打通数据要素流通瓶颈,激发数据要素市场活力,推动构建统一开放、活跃高效的数据要素市场。
(三)汇聚要素资源,强化数字经济发展新支撑。推动公共数据梯度开放,梳理归集各级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和目录,搭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政务数据一站式整合共享。以空间地理数据为试点推进政务数据开放,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开放公共数据。平台接入22个政府部门52个信息系统,累计实现接口调用达675.46万次,库表交换136.71亿条。促进企业数据资产化,开展企业数据分类分级、资产登记、评估、入表以及授权运营等,深入挖掘企业数据资源资产价值。西咸新区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数据产品《陕西地区综合行业数据入表模型数据》,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完成数据资产登记取得《数据资产登记凭证》,实现了西部地区首例模型数据资产入表。探索数据产品交易模式,搭建涵盖“数字化交易市场、精准化需求大厅、专业化数据服务”三大板块的西部首家数据交易撮合平台,开展集在线认证、数据产品服务、精准撮合、线上交易认证于一体的全流程数据交易线上服务。平台吸引近40余家数商企业入驻,累计上线智慧城市、数字孪生、财税金融等11个领域170余项数据产品,交易额累计超1000万元。
(四)拓展应用场景,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聚焦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西咸新区城市综合运营管理中心,系统构建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底板,形成全面的城市信息模型数据库。以智能分析预测等手段,开展事件处置、运营评价、预警监测、分析研判、专题展示等服务,实现城市运营管理的可视化和精细化。以夏秋季防汛为例,通过积水点传感设备及实时监控,实现线上自动监测、报警、通知与线下处置无缝衔接,积水处置缩短到3小时以内。推动企业数智化改造,开展企业“智改数转”和数字化转型诊断,编制数字化转型需求共性及个性清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为30余家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诊断,推动四维数邦等6家企业入选省级DCMM贯标试点企业,同力云大数据平台等4家企业产品入选省级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打造智慧产业集群,建设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4个数字经济专业园区,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数字经济企业超过120家。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搭建“仿真测试+封闭测试+开放测试”一体化测试体系和“车—路—云—网—图”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吸引商汤科技、酷哇智能等头部企业入驻,先后落地智能网联示范应用项目、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测试车辆牌照,实现自动驾驶出行、观光旅游、接驳小巴、无人配送、无人清扫等场景应用。
三、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的建议
(一)通盘考虑,优化数字经济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新区综合创新优势,承接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认真分析研究优势和短板,从战略布局、政策制定、招商引资、设施建设等方面统筹,科学制定西咸新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集群发展的格局。精准制定数字经济政策,针对数字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研发成本相对较高、研发周期相对较长的属性特点,加大以企业规模、研发投入、场景落地为重点的数字产业化政策供给,突出产业数字化改造提升,强化低息融资、专项贷款、IPO、发债等方面支持力度,激发企业数字化改造积极性。建立总量指标、增速指标和占GDP比重等数字经济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确定数字经济统计分类目录,加强对人工智能、5G、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统计分析、监测评估和宏观调控。
(二)夯实基础,拓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发挥“新基建”投资带动效应,以完备基础设施带场景、带应用、带需求。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联合新区运营商通用算力中心和空天超算中心,谋划建设新区智能算力中心,建设一批公共服务、重点行业大数据中心和公共数据资源库及人工智能应用平台,形成多元算力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以新基建带动形成产业链,筑牢数字经济“硬件基础”。加快数据资源汇聚应用,依托沣西数字经济产业园,以电信、移动、联通公司等大数据应用服务商为重点,积极引进互联网企业、云计算数据中心以及大数据应用开发企业、专业孵化器等机构,带动数据分析服务企业和大数据平台在新区集聚,形成数据高地。推进产业数字化升级,实施“数字+”行动,把数字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管理、营销、服务等全过程,重点在产品开发、质量提升、节能降耗等环节进行系统改造,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智慧城市、商贸物流等行业深度融合,拓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应用场景。
(三)招商引智,增强数字经济动力引擎。发挥头部企业在构建产业生态链中重要作用,瞄准腾讯、华为等知名龙头企业招大引强选优,组建数字经济细分领域招商团队,跟进产业发展动态、热点、趋势,细化数字经济招商目录和产业地图,通过头部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第二总部、联合实验室等,提升新区数字产业价值链,促进规模化发展。完善人才引培机制,用好“三池一机制”,对引进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高端创业人才、企业高层次人才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组建新区数字经济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广泛吸纳数字经济领域的智库和专家,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资源,积极培养数据算法科学家、系统架构师等核心技术人才。
(四)搭建平台,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力度引进国家级研发平台和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平台,大力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载体,为数字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人才培养等提供平台支撑。发展数字贸易,依托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将数字贸易作为服贸重要内容,建立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探索设立“西咸新区数字保税区”,促进跨境数据流动便利化。构筑数字经济发展良好生态,注重知识产权、诚信体系、专利商标等“软环境”建设,精准判断、精准施策,针对不同业态、不同风险的企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态度,创新治理方式,优化治理手段,更好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调研组成员:西咸新区先进制造业促进局局长刘高波,西咸研究院综合处(论坛秘书处)处长赵江,西咸新区先进制造业促进局数字经济部部长陈焕,西咸研究院综合处干部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