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党中央要求国家审计在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提出了坚持科技强审等一系列新要求。如何在大数据审计方面精准发力,进而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升审计质量,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浅析在新时代如何使大数据审计助力国家审计发挥作用,旨在抛砖引玉,对审计机关的大数据南计实践起到推动作用。
一、研究大数据审计对象,助力审计机关揭示问题
侯凯审计长指出,“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型审计要把审计对象研究好,开展大数据审计也是同样的道理。研究好审计对象,就是要研究好信息系统和相关数据,发挥大数据审计精准核查作用,助力审计机关发现和揭示问题。
(一)研究信息系统,揭示体制机制制度问题
数据大多是通过信息系统存储的,要想把数据研究好,首先要研究好信息系统。很多信息系统都是基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设计和开发建设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系统与被审计单位甚至行业的体制机制制度以及管理模式的关系都异常紧密,深入研究信息系统对开展审计工作十分必要。
如在开展财政审计的同时,可以重点关注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的相关情况。审计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分析系统数据发现问题,还要了解该系统在各地建设实施和推广应用情况,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实。对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的相关问题,要更深入一步,认真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否与信息系统功能不够完善以及财政部门业务管理方式和操作模式不够优化等密切相关,以便更好地揭示深层次问题。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未全面推广使用的地区,要研究和分析工作推进缓慢的原因,是顶层设计方案对基层情况考虑不够细致周全,还是基层单位出于自身“小团体”利益考虑,不愿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通过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二)研究数据规律,揭示违法违规问题
不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还是业务数据,都存在着一定的数据规律,包括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之间也存在相关关系,有很多规律可循。因此,研究数据规律,能够加深对被审计单位特点甚至行业发展特征的理解,更能够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中的异常现象,从异常现象中查找被审计单位违法违规问题。
如在对社保缴费数据的分析中能够看到,正常情况下参保人员应该按月缴纳社保费,缴费次数和缴费金额等一般处于一种相对平稳或稳中有增的状态,不会有太大的起伏。通过对全部社保缴费数据进行规律性分析,如果发现参保人员尤其是近期建立社保关系的参保人员突然出现大额资金补缴等行为,审计人员就要关注补缴行为的合规性,同时关注补缴行为是否集中在某个特定区域的特定人群,以及是否通过一些特定企业操作。这种异常数据背后隐藏的,不仅是个人为享受待遇违规补缴社保问题,也存在社保经办机构相关人员违规审批的行为,还可能存在专门从事补缴社保业务的非法“产业链”,需要审计人员深入挖掘。
再如,在对制造业企业原材料用量数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同原材料消耗量之问的配比在一段时期内应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某种原材料消耗量突然出现异常波动,排除工艺变化等合理因素,很可能存在利用虚增原材料等方式虛增成本、隐瞒收入等违规问题。在财政、金融等多个专业审计领域,相关数据的异常波动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二、发挥大数据审计混业分析作用,助力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
新时代,审计工作不仅要“治已病”,还要发挥“防末病”作用。大数据审计通过开展跨行业跨部门的贾通性分析比对,能够发现系统性风险,及时提示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堵塞漏洞。
在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市场中各个主体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业务都不是单个主体能够独立完成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也需要其他市场主体的“配合”才能完成。市场中单个主体的交易行为看似合法合规,但它可能是某个跨行业不合规甚至不合法交易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如在金融行业,保险公司推出一款新产品并向投资者募集资金,然后以保险产品在银行质押办理贷款,取得更大规模的融资,最终将取得的资金投向资本市场,用于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保险领域原本低风险的产品,通过银行加杠杆,风险被放大,投向上市公司后,交易风险更是被急剧扩大,而且风险贵穿于保险市场、银行市场和证券市场,一旦投资出现风险,影响的是一连串的金融机构和众多不知情的投资者。如果单纯分析保险市场、银行市场或证券市场的业务,都无法将事情的原貌全面准确地还原。大数据审计可以充分发挥混业数据分析的优势,打通保险市场、银行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资金通道和业务流程,重点核查资金来源是否合规以及资金是否违规投向“以钱生钱”、不能有效为实体经济“输血”的行业或相关企业,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实际支持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推动各市场主体积极整改,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济服务。这是大数据审计通过跨行业贯通分析可以实现的,而且在审计实践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又如,多个企业通过循环开具发票开展循环贸易的行为,从单个企业来看,开具的发票是真实的,资金也是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的,交易对手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关联方,业务表面上看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算作正常交易。但从业务的实质上来看,企业通过循环贸易虛增了营业收入,只是将收入“做大”,企业并末“做强”,业务没有利润,在“做大”收入的过程中,企业还动用了各方面大量资源,其实是一种浪费。大数据审计可以将发票流、银行账户资金流和产品物流进行跨企业全贯通分析,及时发现企业之间联手开展循环贸易虛增收入进而粉饰财务报表等行为,防范“单纯”的收入造假蔓延到更大范围的财务造假,产生更大风险,推动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树立正确业绩观,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再如,将财政、金融和企业审计等数据进行混业分析,综合研究国有企业在金融机构的全部融资规模以及偿债能力,同时重点关注国有企业对财政补贴补助资金的依赖程度,就能够发现企业债务风险引发财政金融风险连锁反应的潜在隐患,推动地方政府督促相关部门及早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三、发挥大数据审计宏观分析作用,助力相关行业加快改革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各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审计机关专司经济监督,不参与被审计单位具体业务,不兼备许可审批、项目管理、资金分配等职能,但通过大数据审计开展宏观分析,可在相关行业深化改革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对重大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宏观分析,推动深化改革措施落实落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税降费等政策,清除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梗阻和障碍。从实际效果来看,相关改革政策对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市场主体活跃度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重大改革举措在基层落实落地的情况是否与预期相符,政策落实过程中是否有新的亟须解决的困难,需要审计人员结合审计项目来回答。
大数据审计可以通过对重大政策执行情况开展宏观分析,发现政策落实的“中梗阻”节点,推动政策取得实效。如在财政审计中,可以通过大数据审计对中央直达资金的资金拨付情况进行全流程纵向追踪,从宏观层面统计分析中央资金在不同层级财政部门的停留时间,结合实地查看资金到位情况以及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重点关注中央财政资金未能有效直达基层的关键环节,推动财政部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改革措施实效,增进民生福祉。
(二)对微观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结构化宏观分析,推动体制机制制度改革
从单个市场主体审计发现的问题,很难全面完整地反映行业的总体情况,但是如果从审计的视角,对大量单个市场主体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结构化宏观分析,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行业发展的总体态势有更科学的判断,也能够进一步发现行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
如在对大量国有企业开展审计后,可以从宏观层面对国有企业经常出现的类似向题进行结构化分析,关注相同类型违规问题在不同类型国有企业以及相同类型国有企业不同业务板块的分布情况。从违规问题的结构化分布情况入手,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尤其要关注问题原因是否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国有企业的考核制度或某行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风险等有关,从更高站位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速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方式,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作者单位:审计署驻长春特派员办事处)